|
重走并购路 富思特能否唤醒红狮 |
2009-05-04 |
|
本报记者 陈凤莉
红狮,一个有着近200年辉煌历史的民族品牌,一家曾经连续3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老国企,却因一次失败的合资之旅和一次错误的并购之旅,给自己带来了十几年的梦魇:连续亏损,一直被压榨,几次被转手…… 如今,红狮再次走上并购之路。2009年2月22日,富思特制漆(北京)有限公司(简称富思特)正式宣布成功并购北京红狮涂料国际有限公司(简称红狮)。对饱经沧桑的红狮来说,这次并购能否为其注入活力,使其重新站在民族品牌的舞台上?
由盛转衰:祸起合资
红狮的前身是清朝皇宫的御用油漆工坊,曾盛极一时。 1962年,红狮商标正式被注册,企业正式命名为北京红狮油漆厂。1971年,红狮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涂料生产基地。1981年1月,红狮又引进当时国际领先的醇酸树脂配套生产设备。红狮成为真正的行业龙头,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红狮品牌多次获得北京市著名商标称号,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红狮系列产品获得国家银质奖;企业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涂料业综合实力第一名,连续3年登上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北京故宫、北京饭店、北京长城饭店、北京建国饭店等著名建筑都用过红狮牌油漆。 这样的辉煌一直持续到1995年。当年12月,红狮与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国际涂料公司合资成立了阿克苏诺贝尔红狮涂料有限公司,即后来的北京红狮涂料国际有限公司。公司从此进入亏损状态。 据了解,当时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国际涂料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涂料生产企业,但是这个强大的后盾并没有给红狮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反而将它推入持续亏损的深渊。1996年,红狮亏损达1800万元。1997年,红狮又亏损了1000多万元。面对这样的状况,荷兰方面最终撤资,而红狮也没有扭亏为盈。
兼并重组:厄运连连
1998年正处于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高潮期。当时,红狮的经营每况愈下,于是开始寻求发展之路。 1998年11月,由北京化工集团牵线,红狮与北京汉骐集团(简称汉骐)闪电般签订承债式兼并合同。但对红狮来说,汉骐的入主却是灾难的开始。资料显示,汉骐不但没有履行合同即为红狮偿还银行债务,而且屡屡从红狮抽走资金。到2001年,汉骐又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将自己持有的红狮股份的80%转让给上海丰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时任红狮总经理的孙莲英曾对媒体表示,在汉骐兼并红狮以后,汉骐没有履行承债式兼并合同,也从未给红狮注入任何资金,反而对红狮的财产进行肆意抽调。后来的上海丰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样没有尽到作为股东的义务,而是与汉骐一起,随意占有红狮财产。 2004年,伤痕累累的红狮又被以房地产和资本运营为主业的摩尔公司收购。至此,汉骐全身而退,但红狮的厄运并未结束。摩尔公司将红狮的工厂迁到北京东五环附近,随后卖掉了红狮原厂土地,最终又以7500万元的价格再次将红狮转让出去。 一次次被转手没有给红狮带来任何好处,除了持续亏损外,公司的资产还被占用。红狮每一次都以为找到了“救世主”,迎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周扒皮”。
再次并购:期待重生
如今富思特正式并购红狮,对经历了重重劫难的红狮来说,到底是一次涅槃的机会,还是又一次厄运? “我们要做红狮的建设者,不是占领者,更不是征服者。”富思特董事长郭祥恩坦言。 据郭祥恩介绍,现在红狮原有的管理团队、经销商队伍等都基本未变,富思特只派了3人进驻红狮,其中包括分管人事的副总经理,而其他岗位全部使用原有团队。同时,富思特也为红狮作了新的经营规划和建设规划,将扩建红狮的办公楼和车间。此外,据记者了解,富思特和红狮的产品交叉性较小,富思特的入主不会影响红狮品牌的发展。 按照这样的规划,富思特的上述动作将使红狮在保住自己主人身份的同时获得新的活力。但这些承诺能否兑现? 而对于这次“蛇吞象”式的并购,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富思特经营红狮得当,凭借既有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积累,红狮可以恢复活力。同时,这样的结合对提升民族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我国现阶段的油漆涂料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民族品牌由于科技创新不足大都在低端市场上竞争和挣扎,业内人士期待红狮能重新崛起。 红狮能否从亏损的泥潭里走出来,仍然要看富思特今后的运营状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