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措并举 江苏省中小建筑企业借风远行 |
2009-05-04 |
|
2008年虽然遇到全球金融危机,但是江苏省建筑业仍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建筑业总产值达到8800亿元,5个省辖市建筑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23个县(市、区)建筑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江苏省建筑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一大批中小建筑企业的快速成长。进入21世纪后,江苏省建筑行业积极探索、选择适合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道路,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扶持中小建筑企业发展。
千方百计做大做强
一是结合各地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各具特色的企业集群。江苏省中小建筑企业大多脱胎于乡镇企业。针对早期建筑队伍资质等级普遍偏低的问题,我们指导各地组建了联合体形态的经济组织,在引导队伍流向、合力拓展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区域布局上形成了“一体两翼、共同发展”的格局。“一体”是以苏中为主体,发挥施工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质量信誉好的优势,形成以工程总承包及建筑施工为主的地区性企业集群。“两翼”指以苏南为右翼,发挥资金、技术的优势,形成以建筑装饰、钢结构、网架等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性企业集群;以苏北为左翼,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以劳务分包为主的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江苏省龙头企业数量少、拉动作用不大的不足。 二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企业的裂变扩张。江苏省政府于2001年和2007年先后出台了全省建筑业改革意见,要求在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大胆改、大胆试。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多种改制优惠政策,采用多种形式推动企业发展。 三是拓宽经营范围,做大企业规模。引导企业大力进行经营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拓宽经营领域,向高效益、高附加值领域进军,由单一的生产经营转变成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相结合。
集中力量做精做优
一是顺应市场变化,大力发展专业企业。我们根据建筑业分工不断细化的趋势,选择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专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促进房屋施工企业与专业企业相互参股结成战略伙伴。鼓励部分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进入具有行业壁垒、技术壁垒的重要施工领域。有选择地引导资质等级较低的总承包类企业向专业企业转变,有效地调整了专业结构,调控了队伍规模。 二是注重依靠科技和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提倡、鼓励和支持建筑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 三是进军高端市场,提升专业施工能力。我们坚持以承接高端工程为载体,鼓励建筑业技术进步。经过多年的培育,全省出现了一批以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专业企业。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建筑劳务企业。各级政府将建筑劳务输出纳入再就业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考核指标,以此推动建筑劳务输出。 2008年,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达490万人,其中440万人来自农村,约占建筑业从业人员的90%,农民从建筑业得到的收入约占全省纯收入的20%以上,苏中部分县(区、市)这一比例超过30%。
找准定位形成体系
企业做大做强或者做专做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大多数中小建筑企业来说,短时间内既难以做大做强,也难以做精做优。 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我们注重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找准自身定位,甘当配角,踏踏实实为龙头企业做好配套工程,为工程总承包企业做好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工作。 龙头企业有资质、资本、信誉、人才以及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是市场竞争中的强势群体。通过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专业企业与工程承包企业的合作,形成了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分工合理、总承包与专业分包相配套的组织体系,实现了优势互补,做到了各显其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协调发展。紧随龙头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小建筑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营造环境帮助发展
做大做强和做专做精建筑企业一直是江苏省行业上下的共同愿望。为此,各级政府每年都将建筑企业发展列入年度工作重点,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一起布置、检查、落实。 我们连续6年编制了《江苏建筑业发展报告》,提高了建筑业的社会地位及在国内同行业中的影响力。我省还连续6年评选了建筑业综合实力30强、外经10强、装饰10强和钢结构10强企业,推动了企业做大做强和做专做精。我们每2年召开一次建筑业科技大会,推广科技成果,组织评选建筑业十大科技之星和十大技术能手,营造了科技兴业的氛围。 此外,我们还先后以省政府名义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地召开江苏优势建筑企业推介会,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