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变”字说起 ——改革开放30年 农民工演绎自己的故事 |
2009-05-04 |
|
本报记者 吕立祥
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在短暂的30年间取得如此辉煌业绩,农民工功不可没!那么,他们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30年的巨变中,又有多少往事让他们感慨万千?记者来到北京的一些工地,倾听他们的心里话……
变在称谓
30年前,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民是不能随便外出打工的,只能在家乡靠几亩薄田度日。上世纪80年代初,坚冰被打破。一时间,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因为他们的农民身份,他们就有了农民工、民工、打工仔、外来妹、外来务工人员等众多称谓。 聊起这些,正在朝阳路东韦路建筑工地用人力车搬运人行道板的一位叫韦华的农民工很是感慨。他告诉记者,他来自江苏省建湖县高作乡,在京城修路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初到北京时,由于不懂北京的交通规则,过马路时不看红绿灯,时常在车流中乱穿,因此常被人呵斥为“土包子”。当然,后来不乱穿马路了。“如今,我在通县买了一套两居室的小产权房,虽说至今还没有北京户口,但称谓却发生了巨变,已由农民工演变为新市民了。”韦华说。 其实,这不仅是称谓的改变,而且是社会对他们的认知在发生改变。但最终导致农民工地位发生巨变的原因,是他们变得富裕了,并且融入了城市生活。
变在地位
“我原本就是个农民工,27年前只身来到北京打拼。我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年在自己当上劳动模范后,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回到家乡后,还扯起了建筑劳务公司这杆大旗!”说这番话的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建工之友协会会长、湖北远大建筑劳务公司总经理刘贺炳。 如今,刘贺炳正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而忙碌。春运高峰又快到了,他又在为帮助农民工解决购票难题而四处奔走。
变在环境
在上海建筑安装公司从事电焊工作的张雄伟,可算是农民工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是上海建筑业中第一位党员、第一位高级技师、第一位市级劳动模范,而且是上海建筑业中唯一的农民工人大代表。 当记者通过长途电话请他畅谈一下自己对改革开放30年的感受时,张雄伟说:“改革开放30年,除了物质上的变化外,最令我们农民工感动的,当属打工者居住环境的变化和权益保障体系的完善。” 张雄伟说,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后,他们已彻底告别无限期加班、欠薪无人管的日子,并且劳动有合同、维权有渠道、工资有保障、伤病有保险。现在,打工者可以昂起头来谈工资、谈社保、谈权利,同时还可以选择工作环境。“这在以前是许多人都不敢想象的,更别说外来打工者了。”张雄伟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