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设计30年:海纳百川成就多元格局 |
2009-05-04 |
|
编者按:从1979年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回国设计香山饭店开始,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对外开放的大门就此打开。随后,一些国外建筑师伴随着饭店建造热来到中国,他们的设计理念、运用材料的手段让国人耳目一新。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外建筑师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的大地上不断涌现出富有现代气息、风格多样的建筑。许多新建的标志性建筑大多出自外国建筑师之手,北京长城饭店、上海金茂大厦、中国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建筑市场的繁荣、中外思想的交锋、设计风格的演变,折射出中国人的观念愈加开放、包容、多元。 这30年,我国建筑界像一个孩子在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成长,有过童年时的懵懂,有过青春期的躁动,最终迈出了成熟、自信的步伐。三十而立,但愿我们更从容地步入不惑之年。
香山饭店之争
1979年,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公园内,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主持设计了香山饭店。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但这座粉墙黛瓦式的现代化建筑却引发了中国建筑界的强烈震动。 贝聿铭为设计香山饭店花费了许多心思,他在全国各地精心挑选建筑材料,工程中一个卵石的价钱相当于一个鸡蛋的价钱。有人指出,香山饭店的造价高得惊人,平均每一个单间房就达20万美元。香山饭店的外观被批评为“不适宜地将一座江南园林生硬地搬到北方来”。在工程建设中,176棵存活数百年的大树被砍伐。批评之声不断,直至北京市一位负责人出面劝阻,才罢休。 尽管如此,香山饭店还是为贝聿铭赢得了巨大声誉,他获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茨克奖。 香山饭店的建造传递出中国政府在建筑设计领域对外开放的信息。此后,越来越多的海外建筑师来到中国。
“玻璃幕墙”来了
1983年竣工、由美国贝克特国际公司设计的北京长城饭店在当时绝对惊世骇俗,因为其主楼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在中国内地尚属首次,被称为“奇装异服”。 “这个建筑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人认为这不是北京的风格,太摩登,太现代派了。”原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宣祥鎏说,“但我们还是同意这样做了,因为那时不了解国外的建筑技术,我们就是要改变封闭状况,引进人家先进的东西。” 长城饭店最终被人们接受了,1988年经市民投票,它被选入北京80年代十大建筑。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长城饭店式的建筑开始在北京旧城区内不断涌现。
“巨蛋”的诞生
1998年,中国向全球征集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这是中国的国家标志性建筑首次进行国际设计招标。此次招标吸引了来自10个国家的36家建筑设计机构参赛。最终,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方案胜出,一座由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覆盖的椭圆形建筑成为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形象代表。人们更习惯于称它为“巨蛋”。 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对这个方案的评价为:“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堪称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2000年,49位院士联名对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提出意见,108位建筑专家联名向原建设部递交关于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的意见书。这两份意见书指出中标方案存在的问题包括:设计不合理,面积与造价严重超标,巨型壳体将造成很大的浪费等。诸多批评之声在国内出现,甚至在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评选委员会11名成员中有7位公开表示反对安德鲁的方案。 2001年,国家大剧院在一片反对声中悄然动工,但关于它的争论并未停止。
央视新址大楼引争议
2002年7月,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被确定为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方案。从外观上看,央视新址大楼以两栋倾斜的大楼作为支柱,在高空分别向外横挑数十米进行对接。 专家评委认为这是一个不卑不亢的方案,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无排他性。作为一个优美、有力的雕塑形象,它既能代表新北京的形象,又可以用建筑的语言表达电视媒体的重要性和文化性。有人称它是“中国建筑的泰坦尼克号”。 但更多来自各方的非议使央视新址大楼迟迟无法动工。突破常规的造型让经过美国“9·11”事件洗礼后的人们心生恐惧。争论主要围绕选址、造型、结构和工程造价等方面展开。不少专家认为央视新址选在北京市商务中心区会使那里原本拥堵的交通更加混乱。有人认为央视新址大楼扭曲的结构是在挑战地球引力。还有人透露,为了提高大楼的抗震水平,工程造价也翻了一番。国人大呼中国成了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华尔街日报曾发表文章称,央视新址大楼是大国雄心之建筑版。 经过多次调整后,2004年9月22日,央视新址建设工程奠基。
国博要不要改扩建
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挂牌成立,改扩建工程再次被提上日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早在198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即获准立项。十几年来,国内对中国历史博物馆要不要改造、如何改造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甚至有人提出要拆除重建,这遭到许多院士的反对,所以对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改造都只限于修修补补。 2004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建筑设计方案招标工作启动。11位中国专家参加了方案评审,他们一致认为,天安门广场是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核心体现,国家博物馆的改扩建要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前提,中国建筑师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完全可以作出最好的设计,没有必要进行国际招标。但这个意见没有被采纳。 全部由国内专家组成的评标委员会选出的3个入围方案在当时遭到了口诛笔伐,最终德国GMP(冯·格康-玛格及合作者)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联合体的方案胜出。其方案是将新扩建的展厅架空在国家博物馆的庭院之上。 2007年3月17日,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高调开工。
鸟巢弃顶风波
2004年7月30日,刚刚开工8个月的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暂停施工了,一时间,议论纷纷。 就在一周之前,本着节俭办奥运的原则,围绕所有奥运场馆展开的“瘦身”行动开始了。 在7月22日举行的专家论证会上,大家提议把鸟巢的开、闭合盖取消,把开口部分加大,把原定的10万个座位减少至9.1万个,以此降低造价。 这引起了部分人士的不安。10月,一份保持鸟巢建筑完整性的联合声明发出。声明指出,修改后的鸟巢失去了原有设计手法的震撼性和功能的合理性。但在批评者看来,鸟巢仅仅去掉了屋顶还远远不够。 其实,建造中国第一个具有可开启屋顶的体育场是国家体育场设计竞赛文件要求的。在竞赛文件发布之前,是否需要可开启屋顶,曾在决策层引起争论,有人认为可开启屋顶将加大投资,实际用途并不大,但这个意见未被采纳。 在鸟巢的设计师看来,去掉可开启屋顶让体育场变得更简洁、直观。2004年12月底,“瘦身”后的鸟巢复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