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科技30年:第一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 |
2009-05-04 |
|
编者按:30年前的3月18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著名论断。由此开始,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春天。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思想解放、开拓创新、迅猛发展的新时代。 工程科学技术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最直接的重大影响,是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工程科技的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30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中,我国从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逐步走向自主创新,使工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推动产业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些伟大成就是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是13亿中国人民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拼搏奉献的结晶。 回顾建设科技领域这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国在持续20多年空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中,攻克了大量复杂的技术难题,极大地提升了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自主设计和建造了上百座大型水利设施、总长数千公里的铁路和公路隧道、3万多公里高速公路和一大批世界级的大型桥梁,建成了大量城市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空间结构,建筑设计和施工建造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座座建筑丰碑集中展示了我国建设科技的发展水平。值此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回望建设科技不断前行的串串脚印,盘点建设科技取得的累累硕果,意在积累经验,蓄积力量再攀高峰。在此,我们向全体建设科技工作者致敬,同时对建设科技更好更快发展寄予无限希望。
《建筑技术政策》的编制和颁发填补国内空白
为推动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1984年原建设部成立了建筑技术政策编制小组,着手编制《建筑技术政策》。1985年11月定稿,1986年初原建设部批准颁发实施。这部《建筑技术政策》是国家公布的13项重大技术政策的延续,它从我国实际出发,全面阐述了建筑技术政策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对我国建筑技术成就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的编制和颁发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一项空白,而且为实现2000年全国科学技术的宏伟目标指明了方向。 技术政策是国家在一个时期对某个领域技术发展和经济建设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1996年原建设部决定在对1986年颁发的《建筑技术政策》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编制《1996年~2010年建筑技术政策》。为此,成立了建筑技术政策编制组,并采取了统一部署、全面展开、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发动建筑业的数百名专家参加编制。1997年11月29日《1996年~2010年建筑技术政策》,经原建设部审定通过,以建建[1997]330号文颁发执行。该建筑技术政策的时间跨度是15年,属于中长期政策,涵盖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及构筑物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管理等。《1996年~2010年建筑技术政策》是促进建筑业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建筑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行动准则,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导向。
施工工法制度试点后全行业推广
国家会议中心屋顶虹吸式排水系统正在安装
工法是以工程为对象,工艺为核心,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把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经过一定的工程实践形成的综合配套的施工方法。工法中包含了技术原理、工艺流程、资源配置及施工管理等内容。工法工作是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很好地解决企业在施工中的实际技术难题,促进企业的技术积累和技术跟踪,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这项工作1989年首先在原北京市建筑总公司和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等18个企业中进行了试点,形成了包括工程特点、技术标准、操作规程、机具配套、劳动组织和费用估算等内容的64个各具特色的工法实例,取得了经验。1990年开始在全行业推行。 1992年1月,原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组成专家组,对11个地区和冶金、铁道等6个部门申报的133项工法进行了综合审定,共审定出1991年度国家级工法41项。 至2005年,原建设部和中国建筑业协会先后共组织了8次国家级工法的审定工作,审定521项国家级工法。 实践证明,工法是企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建筑业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管理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企业拥有高质量的工法,则表明其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高出一筹,将有效地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上海首次成功运用国际融资方式建成地铁一号线 国际合作从科技交流走向技贸结合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际交往不断扩大,科技合作从初期的考察访问、学术交流向技贸合作、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兴办合资企业方向发展。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上海首次成功运用国际融资方式进行建设的重大市政项目。利用外国政府提供优惠贷款4.6亿马克,政府贷款4450万美元。同期,一批项目与上海地铁一号线一样,引进国外、境外技术与资金建成投入使用,如北京水源九厂、深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等。这些项目投入运行后,不但使城市基础设施的紧张状况得到缓解,而且树立了一批以科技为先导,通过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促进城市建设的典型,为推动全国城市建设发挥了示范作用。 1992年至1996年,以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为契机,推动国际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1995年9月,中国住宅新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JICA)项目正式启动,这是当时原建设部在住宅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1996年10月18日,中国政府与加拿大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建筑节能项目的谅解备忘录,加拿大总投资844.8万加元的中加建筑节能项目正式启动。 其后,国际科技合作更是突飞猛进,取得实质性进展。2005 年,我国与荷兰、加拿大、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总署、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开展了有效的合作。中国端能效项目获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批准并于 6 月正式启动;中德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纳入了两国政府合作项目,得到了德国经济合作部的批准;中荷可持续建筑项目与荷兰住房部在基本合作方式上达成了共识…… 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我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伸开双臂,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可以预见,“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也将迈得更大,走得更远。
首批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评出 建筑业10项新技术推广应用显效
原建设部1994年8月发出了《关于建筑业1994年、1995年和“九五”期间重点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的通知》,在全国组织推广了商品混凝土和散装水泥应用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新型模板与脚手架应用技术等10项新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003年下半年原建设部提出对10项新技术内容进行全面修订。2005年2月原建设部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10项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通知》(建质[2005]26号),对10项新技术的应用范围给予了科学、准确的定位。 1994年至2006年,共建成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134项,对加快工程建设速度、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中建三局承建的武汉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工程,采用了二元结构地层在无防渗帷幕措施下的大面积超深基坑承压水降水技术、大流态高强混凝土的配置和泵送技术、超厚大体积混凝土整浇施工技术、预应力密梁楼盖与墙和柱同步的大面积整体液压滑模施工技术等,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直接经济效益475.35万元,技术进步效益达2.8%,被原建设部授予了首批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并获得金奖。
1992年全国甲级建筑设计单位100%应用CAD技术 计算机技术助推建筑业飞跃发展
1991年至1992年,建筑工程设计、工程造价管理、城市规划、施工技术与管理,房地产开发、综合信息管理和建筑科研等领域,都已不同程度地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使传统的建筑业焕发了新的活力,加速了建筑业现代化的进程。 建筑工程应用计算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用计算机分析北京火车站候车大厅的薄壳屋顶结构。195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电算站,研究了计算机在建筑工程结构分析方面的应用。1985年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性能价格比高的微机CAD工作站的应用,使建筑工程的计算机应用从单纯的数值计算发展到信息处理、图形和图像处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2年,全国建筑设计甲级院的全部,乙级院的80%,丙级院的60%和丁级院的30%以上已应用CAD技术。从此,广大设计人员从大量繁忙的计算绘图工作中解放出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工效提高6~10倍,节约基建投资达2~5%。此外,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计算机的应用也是走在行业的前面。 2006年,“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建筑信息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和课题验收工作完成;《建设部政务信息化管理办法》完成编写;数字城市、建筑业关键技术研究、数字社区服务、数字景区服务等项目和课题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项目计划…… 政务办公、服务咨询、建筑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几乎建筑业的每一个领域,都能看到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变化、提供的便利。建筑业属于传统产业,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2003年~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改造和提升建筑业技术手段和生产组织方式,全面提升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推动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首批绿色建筑标识建筑出炉 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8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我国第一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包括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研究中心办公楼、华侨城体育中心扩建工程在内的6个项目获得这一标识。 原建设部于2006年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2008年修订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首批6个项目的获批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 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2005年~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纳入国家60项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大项目之一,由此拉开由国家主导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战略进程。而建筑节能工程始于1986年颁布《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经过20年多年的努力,建筑节能工作逐步推进,取得了较大成绩。5年前原建设部已经开始启动新建居住建筑全部实现50%的节能设计标准,2008年开始对北京、天津等试点城市实行65%节能标准。目前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各地对于新建建筑节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节能标准要求执行。在北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目前已经完成加上年底即将完成的部分共有将近4000万平方米的改造面积,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态势。 今年,《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发布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和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建立建筑节能技术产品的推广限制禁止制度,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优化升级;建立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建立合同能源管理办法和相配套的融资制度,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取得新进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的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特别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经济资源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严峻的事实表明,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而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璀璨音符 谱就建设科技华彩乐章 ——建设科技30年大事记
1979年 5月,原国家建筑工程总局一局科研所和建研院结构所、设计所等单位共同协作,在北京建成了我国第一幢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结构试验楼。 8月29日,邓小平在北京视察用新型轻质建筑材料建造的框架轻板试验性建筑。邓小平同志说:国家要采取措施支持新型建材工业,使它有一个较大、较快的发展。 1980年 12月3日,原国家建工总局发布《建筑科学研究成果奖励试行条例》,条例规定:凡国家建工总局或地方自行安排的建工方面的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优异科研成果,均可申请授奖。 1981年 4月18日~22日,原国家建工总局在合肥召开全国建筑科技工作会议。会上颁发了1980年建筑科研成果奖56项。这是三中全会之后建工系统首次颁发科研成果奖。 1982年 4月21日,原国家建工总局颁发《建筑科学研究所试行工作条例》。 10月3日,新华社报道,一种先进的地下管道敷设新技术——大直径工业管道地下、水下长距离顶进技术,由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研究成功。 1983年 4月21日,原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由32人组成,主任戴念慈,副主任张哲民、何广乾,郑孝燮、许溶烈、刘鸿亮。 5月6日,原建设部印发《建筑业技术改造规划要点(草案)》。 1984年 12月2日,经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评审核准,全国有204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奖。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的许振婉等12个单位研究发明的“水上一体化水厂”获二等奖。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上海基础工程公司侯引程等发明的“抗疲劳大吨位拉索冷铸墩头锚具”获四等奖。 1985年 3月13日,中共中央颁发《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9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城市建设技术政策》、《村镇建设技术政策》、《住宅建设技术政策》、《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1986年 2月4日,原建设部颁发《建筑技术政策》。 1989年 3月8日,原国家计委、建设部以建设字第91号文联合印布《促进工程设计技术进步若干问题的规定》。 1990年 10月6日至10日,原建设部科技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140项部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会上正式发布,这是原建设部建立科技成果公报制度后发布的首批推广项目。 1991年 5月,原建设部颁发了《推进建设事业科技进步政策要点》。 6月下旬,上海南浦大桥主桥塔柱斜爬模应用技术在首届中国青年科技成果博览会上获金奖。 1992年 原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决定从1992年起,增列建筑施工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贷款,用于国营大中型施工企业(或直接为施工企业服务的后方基地企业)的技术装备更新改造。 1993年 2月,高层及多层钢筋砼建筑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TBSACAD)通过原建设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该系统以“领先国际水平”的认证,列入国家星火计划。 1994年 4月6日,原建设部颁布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纲要》,其目标是使建筑业逐步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上来。 上海金属结构厂刷新了一项国内纪录,跨度为150米,纵向90米,空间面积13500平方米的东方航空公司的双机位维修机库钢桁架,在国庆节前拼装成功。 10月6日,原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决定》共11个题目32条。 1996年 3月22日,原建设部以建建〔1996〕163号文发布了《建筑施工企业工法管理办法》。 5月16日,原建设部〔96〕建材技字第5号发出通知,决定于1996年组织开展村镇建设适用技术申报工作。 北京九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历时3年开发的钢—混凝土组合楼盖新技术,10月22日通过了专家评审。此项技术首次应用在北京国际技术合作中心综合楼工程。 1997年 重庆华夏环绕变维建筑法研究所发明的专利技术——环绕变维建筑法在国家专利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1997中国(泰山)专利技术及新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由湖北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HBT60B型托式混凝土泵经过4个多月现场施工的考验,成功地将混凝土泵送至200米以上的高度,创造了国产混凝土泵垂直泵送的最高纪录。 1998年 印发了《关于建筑业进一步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的通知》。总数仍为10项,对个别项目作了删并,增加了新的内容。 2001年 2月底,《建设部产业技术政策纲要》(初稿)公布。 8月26日零时许,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沉管隧道——上海外环隧道第一节沉管沉放拼接成功。 2002年 《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细则》出台。细则共七章42条。 2003年 9月12日,原建设部印发《工程勘察技术进步与技术政策要点》。 11月14日,原建设部印发《2003年至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5年 3月2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发明表彰大会上,山西建华工厂厂长王衡(山西运城人),因破解了地下工程防水的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领奖台的农民。 3月29日,在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闭幕式上,公布了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单位。 2005 年8 月31 日,原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工程建设工法的管理。 2006年 6月28日,原建设部发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同时印发《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使用规则》。 7月11日,原建设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意见》,提出到“十一五”末,建筑业科技贡献率将提高6~7%,劳动生产率将提高1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