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垃圾再生 亟待开发的“绿矿” |
2009-05-04 |
|
——《汶川地震建筑垃圾再生技术研究》课题研究员陈家陇谈垃圾再生 本报记者 李佳
虽然“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半年多了,但地震灾区尚未解决的建筑垃圾问题,依旧牵动着政府官员和学者的心。如何把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变成可再生的资源?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可再生技术研究员陈家陇教授。
废墟成杀手
地震破坏了整个地区的建筑,灾区的垃圾填埋场、废弃物处理场等严重受损,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污染。陈家陇认为,数以亿吨的建筑垃圾夹杂着生活垃圾和城镇污水,如果不及时处理,灾区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陈家陇在灾区考察时发现,很多倒塌的民宅、厂房、医院等建筑废墟仍未得到处理,这些废墟中含有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医疗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散发的气体只会使污染更加严重。
回收变资源
陈家陇坦言,地震废墟是可再生利用的资源。比如塌方的道路、房屋中的渣土、废砖瓦、废混凝土、废木材等,完全可以回收加工成新材料,关键是做好分类工作。 在《汶川地震建筑垃圾再生技术研究》中,陈家陇和他的同事提出了建筑垃圾分类方法,即可直接再生,间接再生和不可直接再生。 可直接再生垃圾是指地震时由相对分散的建筑倒塌形成的,这种建筑多为公共建筑或低层建筑。此类垃圾含其他杂质较少,当地群众已自发将钢筋、木材、整砖等挑选出来,剩下的只是碎砖瓦。间接再生垃圾是指地震后被鉴定为危房,必须进行拆除的建筑物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由于建筑物并未倒塌,在拆除前,可将室内的物品全部清理干净,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杂质较少,因此这类垃圾经清理后也可直接再生利用。不可直接再生垃圾是指多层住宅在地震时集中损坏所产生的建筑垃圾。这种建筑垃圾量很大,含有的杂质多,成分复杂,无法直接再生利用。
再生攻难题
对不可直接再生垃圾的处理是一大难题,陈家陇和他的同事们为此颇费脑力。陈家陇认为,此类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核心是前期分离,将杂质分离出去,为后期的再生利用创造条件。 陈家陇采用的方法是先用鳄式破碎机把粗大的、重的杂质分离出去,再用滚筒式分离机把较轻的杂质分离出去,然后送至传输带上,通过人工分拣进一步去除碎布头、硬纸板、塑料等杂质,最后在磁选机里将小的钢筋、铁块分离,剩下的砖头、瓦块、混凝土块可成为高品质的再生骨料。这些再生骨料可制成再生砖、砌块及较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用于灾区家园建设。 陈家陇是《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导则》的主要起草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在再生混凝土、再生仿古砖的研制方面取得过多项专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