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濮阳 本报记者 李葆华 通讯员 胡巨成 李广恩 河南省濮阳县地处华北平原,豫、鲁两省交界处。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帝舜故里”、“颛顼遗都”之称。 1987年,这里出土了距今6400多年的“中华第一龙”,也因此被赞誉为“中华龙乡”。该县耕地面积136万亩,人口10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但是近些年,濮阳县不仅念活了农字经,还走出了一条农业大县向工业县发展的新路子。 多年来,该县粮食面积始终稳定在120万亩,为全国粮食生产50强和全省粮食生产10强县,连续5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面对丰富的农业资源,该县以小麦、水稻等农产品为依托,加大优质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分片规划、做大规模、普及良种等措施,形成了以五星、子岸、清河头等乡镇为主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以渠村、徐镇、庆祖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城关、郎中、梨园等乡镇为主的养殖生产基地。 除此之外,该县始终把引进和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作为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金钥匙”,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同创业。 几年时间,200多家以种粮为主的农字号企业在濮阳县落地生根,带动12万户农民种粮致富。推动着这个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迈进。 该县还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已注册商标20多个,其中“家家宜”牌大米,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成为河南省的名牌产品;“训达”和“豫龙”牌花生油、大豆油及调和油被评为河南优质产品。 农业发展了,农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但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并没有得到提高,该县领导班子明白,只有发展工业,才能带动财力的增长。在全县召开的招商引资动员会上,县委书记张建国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能再抱怨自己是欠发达地区了,也不能再满足“磕头机”(油田生产用的抽油设备)带来的“仨核桃俩枣”了,濮阳要避免边缘化,必须彻底告别小农意识,抓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大调整、大重组和资本大流通的契机,找准本县经济的产业定位,全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 濮阳县招商团迅速在江浙沿海掀起濮阳风潮。投资2亿元的家雄灯饰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联昌电器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平启特种灯具有限公司等相继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纷至沓来。 濮阳县招商引资工作热了。但决策层的脑子没有热。他们大胆对原来的高能耗、低产出产业,强制限电限产。一批编织袋厂、再生纸厂被迫下马。 “再也不能拼资源、拼投入,牺牲长远利益谋发展了。”濮阳县委书记张建国说,“必须把有限的发展要素集中到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上,壮大其产业优势。重点扶持电光源、玻璃制品、耐火材料生产、粮油加工和纺织业产业。” 与此同时,濮阳县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和诚信建设活动,推行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和“企业安静生产日”制度、检查审批制,为外来客商营造了投资兴业的“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安全宝地”。 一年前,家雄董事长杨平和怀着疑虑到濮阳县投资建设灯饰公司。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不仅引进项目时谈定的条件全部兑现,当地政府还提供多种高效服务,使投资2亿元的厂子仅用6个月就投产了。 “没想到濮阳县这么讲诚信,环境这么好!”两年间,他一再变更投资计划,由最初的2000万元增加到2亿元。同时,还借自己的影响力,向台商推介濮阳。 如今,濮阳县的落户企业已是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全县引进投资上千万元的电光源生产企业48家,形成了圣诞灯、装饰灯、节能灯、特种灯泡、灯串加工等产业链,圣诞灯泡销量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70%,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圣诞灯泡生产基地。2007年,濮阳县被河南省信息产业厅、发改委、科技厅联合命名为河南濮阳电光源企业。和电光源产业一样,玻璃制品产业集群已发展到46家,形成了年产30万吨玻管、1亿套灯具的规模,濮阳县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玻璃制品生产基地。粮油加工企业发展到55家,棉纺织企业发展到13家,新型材料及化工企业59家,其中濮耐高温材料有限公司综合实力位居国内耐材行业首位,今年4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8年4月1日,濮阳县进入全省十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行列,并获河南省政府奖励1000万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