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后重建深入进行 四川明天会更美好 |
2009-05-05 |
|
汶川震后70天,四川灾区人民和祖国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随着救灾部队的撤离,灾区人民开始灾后重建家园重建生活的新历程。
30央企百亿投资四川灾后重建
7月21日晚上8点,成都新会展中心迎来了来自30家中央企业的代表,与成都市主要领导及来自周边各个灾区的基层领导一起,召开了一场协助灾后重建、并规划自身产业布局的恳谈会。 这30家央企包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中冶集团、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等,行业涉及到信息产业、能源产业、机械、建材、地产、基础建设、食品加工、环保、生物技术等,几乎囊括了成都市乃至四川省进行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前来参会的也是各个央企的主要负责人。 此次恳谈会,央企和成都市政府合作的6个项目签约。据悉,这6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单个项目最大投资达到30亿元。其中包括,攀成钢投资15亿元的无缝钢管系统改造工程,预计两年建成,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增加14亿元;投资15亿元的保利新都国际生态休闲体育运动公园项目,占地3000亩,将建设国际生态休闲体育运动场、体验式生态农业景观庄园;中冶集团五冶将对口援建崇州、大邑,采取BT方式,分别在崇州投资20亿元、在大邑投资10亿元新建基础设施与住宅项目等。 事实上,央企进入到灾后重建项目中,不仅能让灾区迅速恢复重建,恢复经济,对于央企而言,也给自身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签约的项目中,仅有中冶采用BT方式来制定重建规划。据悉,这种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方式在灾后重建中尚属首例。 “就崇州和大邑项目而言,地震过后,地方政府经济受到影响,考虑到这点,我们决定采用BT方式和政府进行重建规划。”中冶成工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并强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投资项目。 所谓“BT方式”,即采用企业投资,政府回购的方式进行合作。据悉,在中冶对崇州和大邑进行灾后重建的项目中,有多于70%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另外近30%部分是企业自己出资,另外一部分将得到中冶集团总部的支持。“获得集团资金的支持也是央企不可替代的优势。”程并强说,“预计全部项目重建预计在2年至3年内全部完成。” 同时,中冶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方式,在其他欲投资四川的央企中起到了一个带动作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属航天建筑设计院董事长代立文向记者表示,他们企业可能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谋求和地方政府的灾后重建项目合作。 除了方式上创新,在灾后重建中,一些军用新兴的技术,也将加速应用在民建当中。 代立文将其带来的“L”墙体材料技术的资料,向参会政府代表进行了展示,他同时表示,原本这项技术仅仅应用在军工上,现正在计划将成本进一步降低后,应用到灾后重建当中。
都江堰6万居民将被转移至聚源新城
由于办公大楼受损,都江堰市规划局的临时办公点搬到了一个楼盘的售楼处内,售楼处的一个小阁楼,就是规划局局长屈军的办公室。他在小阁楼里支了一张床,日夜对着一幅都江堰规划图,这是去年在筹备重新规划都江堰时,由“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设计的。昨天,屈军的手中,多了从全世界征集来的十套新方案。但屈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震后重建中,刘太格在聚源地区的设计思路将成为重建都江堰的总方向,即先在聚源建设一个新城区,初步建成后,将接纳6万居民。 谈到都江堰的重建,屈军的手指没有指向原本都江堰最繁华的城区,而是指到了聚源镇。“在刘太格设计的规划图中,就明确了在聚源建一个新城区,这个方向现在仍旧没有变。”按照目前的设想,聚源新城区可于2年后初步建设完成,第一批转移6万名居民过去。“当然,按照政策老百姓有权利选择以后在哪里生活。所以,要把他们转移过去,必须将聚源的新城建设得足够有吸引力。” 在规划图上,都江堰的地形,呈一个扇形,而境内的多条河道,如扇骨一样穿行在扇面地形上。“这个叫做扇形指状结构,全世界独此一家,”屈军说。而位于扇面外围的聚源,“建成之后,与青城山镇一起,形成原市中心辐射出去的拱卫区域,以山水相连,浑然一体。离成都更近,离断裂带较远,生态保持良好,在宜居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重建都江堰,聚源先行,将是都江堰重建的总方向。“在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有可能会建一个中央公园,由上海援建,甚至名字都有可能叫上海中央公园,以连接老城与新城。这个公园会非常大,大致占地约7平方公里,会是纽约中央公园的2倍。这个公园将使新老城区浑然一体,不致割裂。”屈军说。 而同时,即将修建成都—都江堰城际铁路,也将为聚源新城建设起到带动作用。据悉,该段铁路线路全长58.8公里,规划建成国家Ⅰ级双线电气化铁路。线路起自成都铁路枢纽西环线,与地铁二号线同站换乘,经郫县至都江堰。目前,经初步规划论证,已初步确定在聚源、城区和青城山共设置三个客运站点,初定今年12月底动工兴建。
北川20余套民居重建设计方案出炉
记者近日从北川羌族自治县重建工作管委会获悉,为了有效指导灾后永久性住房建设,挖掘、传承禹羌文化,北川羌族自治县农村永久性住房规划设计工作组特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和著名的设计院、高校编制20余套具有羌族、汉族建筑风貌特色的民居建筑设计方案,供各乡镇和群众修建永久性住房时选用。 据了解,这20套尾居设计方案,既考虑了山区、丘陵的不同条件,又考虑到北川多民族特性,也考虑了农村家庭不同的人口构成特点,按照“经济、安全、美观、实用、体现特色”的原则和保护节约土地的要求,精心设计了多种风格和多种户型,并做到了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分区明确,建筑色彩与地方环境相协调,突出乡土特色,增加了可选性。 对于农村永久性住房的选址,一般选择水源充足、水质好、便于排水、通风的地方。避开河洪、山洪、泥石流、滑坡、地质断裂等灾害影响地区,以及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牧地,要与城镇有较好交通联系。同时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地区,以及有利于生产、生活,与生产劳动联系方便,且有适宜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的地方。不能选在位于历史遗迹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还要避开有开发价值的矿藏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 如果老百姓不满意,要自主设计的,必须坚持谁设计谁负责,其建筑必须体现羌族建筑的特点,以穿斗木架为主,其风貌主要在装饰上体现,表现羌族的山、水、白石和牛羊崇拜。在确保安全前提下,设计要尽量降低成本,就地取材,因地设计。主材采用本地的石材、木材、页岩砖,其基本色调由白色、青灰色和木纹色组成。房屋设计要充分考虑农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重点区域和交通、旅游环线这些集中发展区,必须严格按规划设计的羌族风貌建设。散居点在能避开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尊重老百姓意愿,力争有浓郁羌族特色,有较好居住环境,要依托地形散居,居住点不少于3户,不提倡单家独户,同时注重与新农村建设标准相结合。(徐雅玲 吴飞 李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