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建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综合资源优势 承包商与材料商联合“走出去”
2009-05-05
——就承包商、材料商联合开拓国际市场战略研讨会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副会长徐朋
本报记者 屈桂林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国承包商进入国际市场30周年,记者获悉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4家机构共同主办的承包商、材料商联合开拓国际市场战略研讨会将于7月6日在广州召开。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召开如此大规模、且旨在促进承包商与材料商联合起来共同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会议。会议的召开不仅能更好地推进我国海外承包工程事业的发展,而且是一次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性活动。本报记者就此次研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及预期目标等问题专访了曾长期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事业的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副会长徐朋。   记者:这次研讨会是在什么背景下筹备的?
  徐朋:我认为有四个最突出的背景:
  第一,目前我国对外承包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间。2007年,中国企业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406亿美元,同比增长35.5%;新签合同额为776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到2007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已连续7年实现较大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28.8%。新签合同额连续14年实现较大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21.7%。据美国《财富》杂志评选,我国有3家工程建筑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杂志评选,2007年有49家中国企业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名录,但我国企业的利润率并不高,225家企业中的前18家外国企业平均净利润率为4.8%,前17家中国企业的平均净利润仅为1.78%,也就是说,成绩突出,但差距也明显。


  第二,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承包业进入了发展新阶段。一方面,承包方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工程总承包(EPC),企业优势已经开始从一般性比较优势向综合资源优势转移。另一方面,大项目越来越多,获利机会也增多了,但风险也在增加,包括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等,至于具体业务上的合同风险、货币风险、成本风险、业主风险及其他风险都在增多,而承包商和材料商的合作有助于消化这些风险。
  第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非常迅猛,去年的产值已达到1.4万亿人民币,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在中国建造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的工程,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建筑装饰行业是建筑业的一部分,这就为调整海外承包工程的结构创造了条件。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装饰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第四,我国已经成为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生产大国,规模大,品种齐全,而且技术标准与国际的对接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绿色环保节能建材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材料的质量稳定性和售后服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我国建材业的国际贸易和国内外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具备了召开这次会议的条件。我认为召开承包商和材料商联合开拓国际市场战略研讨会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事情。   记者:为什么说它具有战略意义?


  徐朋:从历史上讲,我们多次提出承包商要带动材料出口,并认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战略问题就不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当然,战略也分层次。承包商带动材料出口,既有战略属性,又有战术属性,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我之所以说它具有战略意义,我有3点理解。
  第一,国际承包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国际工程承包事业发展到今天,如果中国的承包商联合材料制造商,就会1 1
     相关链接
    ·李克强8天内两提房地产调控释放出什么信号
    ·上半年海南住宅投资增长近五成
    ·河北将大力整顿外派劳务市场
    ·贵州13类建设工程企业无须再年检
    ·上半年河南建筑业总产值达1290亿元
    ·山东潍坊加强建筑市场专项监管
    ·北京检查物业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情况
    ·汶川“生命线”不能承受之轻
    ·坑蒙欺骗陷阱多 装修“套餐”谨慎“吃”
    ·亮剑 品牌木门企业打响市场保卫战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