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家园 建筑志愿者吹响“冲锋号”
本报记者 李 |
2009-05-05 |
|
本报记者 李佳
“抗震救灾,我们众志成城”,“付出无论多少,尽力就是大爱”……这些天,在抗震救灾一线,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专家已达200余人,他们正全力以赴检测房屋。与此同时,一些专业技术志愿者团队在后方,时刻准备着。
同舟共济:专业技术志愿服务队奔赴一线
5月16日上午,在焦急等待了数日之后,同济大学接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来函,希望增派建筑专家支援一线。消息传出,即刻引发报名热潮。当日,同济大学紧急成立了“抗震救灾专业技术志愿服务队”,6位建筑专家于当天下午5时在浦东机场登机,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以学科专业优势,为抗震救灾提供支援。 同济大学新闻处负责人吴为民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这支“抗震救灾专业技术志愿服务队”由两个小组组成,第一小组由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所长吕西林带队,由6名专家组成,他们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派出的“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主力成员,于5月16日到达成都;第二小组由建筑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夏南凯等6人组成四川灾区安置重建规划先遣队,于5月18日抵达四川灾区。第一小组到达重灾区青川县后,又分成两个评估小组:一组由吕西林和刘威两人组成,主要为立即入住房屋进行评估;另一组由桥梁系副主任、桥梁抗震研究室主任李建中教授带队,包括唐益群、任晓崧和李翔4人,主要为拆除房屋进行评估。 据统计,5月18日当天,吕西林小组先后评估了23栋楼,部分房屋完全可以入住。李建中带领的小组则评估了35栋楼,其中28栋需要立即拆除。5月19日,青川小组评估了75栋楼,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其中36栋须立即拆除。5月20日,专家在广元市共评估了24栋房屋,面积约11.4万平方米,其中只有4栋完好。在勘察广元市建设局大楼时,专家发现,虽然整个大楼的楼顶已经完全坍塌,但并不影响低层的建筑结构,只要进行及时抢修,仍可投入使用,在广元市像这样的建筑还有很多。这个好消息使得在广场外无家可归的人欢欣鼓舞,意味着他们离回家的路又近了。 与此同时,由吴志强领队的第二小组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对所负责的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个受灾区县的40余个乡镇进行现场初步勘探,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与在学院、规划院处于预备状态的援建小组即时沟通,共同探讨灾区选址规划。据吴为民透露,因灾区急缺规划师、建筑师、古建保护专家、地质专家、基础设施专家,5月20日晚,吴志强返回同济大学,招募更多的志愿者组成专家团队支援抗震救灾专业技术志愿服务队的工作。 吴为民告诉记者,现在灾区急需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专家,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目前国内最具权威的机构,在抗震救灾一线,同济建筑志愿者成了灾区人民圆回家梦的主心骨。
守望相助:设计师志愿者免费提供重建小学设计方案
“只要前方需要,我们随时听候调遣,为重建家园,我们义无返顾。”北京易兰亚洲规划设计事务所组成的设计师志愿者团队,从5月12日发生地震的那一天下午开始,就立下了坚定的信念:支援四川,让我们做点事情吧。 5月13日,易兰亚洲总裁陈跃中紧急召开部门会议,号召全体员工向灾区捐款捐物。5月14日,在杭州出差的陈跃中仍然心系灾区,他觉得仅仅捐款还不够,又发出第二次号召:希望尽快组建设计师志愿者团队,号召大家为灾区垮塌的学校免费提供规划设计方案。5月15日,以“抗震救灾,我们用行动支持灾区”为主题的活动在公司大楼举行,与时同时,一支由公司骨干组成的设计师志愿者团队正式成立,其中有参与国内重点项目规划设计的青年设计师,也有参与国外重建项目的资深设计师。设计师朱伟、孙媛娜还通过网上发贴、电话联系等方式很快汇聚了许多的设计师志愿者加入设计师志愿者团队。人员壮大后,他们将从免费设计小学扩展到了政府大楼、办公大楼、厂房等建筑。设计师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把灾后的汶川建设得更美好,更坚实。 “我们早一点去,灾区人民就能早一点回家。”这是所有建筑志愿者的心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