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奥运建设者的2008年春节影像 |
2009-05-05 |
|
本报记者 赵志国/文 李忠民/图
坐在紧靠窗户的一个座位上,老张思绪飞扬。此时,他的心早已飞回了远在700里外的河北老家的妻子和孩子身边。北京建工集团送农民工回家的专车缓缓启动,老张不自觉地扭头向窗外看,国家会议中心还有它周围的“鸟巢”和“水立方”渐渐远去和模糊。 在车厢的另一个位置上,老张的“年货”——3箱红星二锅头酒、5条中南海香烟、4只北京烤鸭和几副春联年画格外显眼。 这一天是2月6日,农历大年三十早上8点,已经在国家会议中心度过3个寒暑的老张踏上了“回家过年”的路程。他上一次在家过年是2004年的春节,此后的3个春节,他都是和一群工友在国家会议中心工程的工地上度过的。 老张名叫张秀峰,今年46岁,河北威县赵村乡前南村人。1984年,他就来到北京,在建筑工地上从事过多个工种的工作。2005年2月,老张进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要场馆之一的国家会议中心工地,从此,开始了他的北京奥运工程建设之旅。3年来,老张看着国家会议中心、“鸟巢”还有“水立方”等建筑从一片荒芜的草地上拔地而起。在国家会议中心的工地上,老张付出了自己的辛劳和汗水,也有很多的收获。连续3年,老张被北京建工集团评为“优秀外施民工”,并获得奥运08办、北京市总工会授予的多项荣誉称号。看着这些荣誉证书,老张时常会涌起一些“成就感”。 想着就要见到日思月想的亲人和乡亲们,一路上,老张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在村口,一见到接他的内弟,老张便激动地和他聊起了自己在北京的生活和见闻。妻子在家门口等着他,老两口好久不见,却没有太多的语言,妻子只是笑着接过了老张手里的行李。 虽然是年三十了,邻里们得知老张回来的消息后,一些以前和老张关系好的乡亲们放下手里的活,纷纷来到老张的院子里。老张一边给乡亲们递着香烟,一边和乡亲们聊起了奥运,聊起了北京,聊起了村里的变化。在“家长里短”的寒暄过程中,老张把自己的那些荣誉证书和照片给妻子和村民看。看得出来,老张真的很骄傲和自豪。或许此刻,老张的心里有句“潜台词”正在说给妻子听:“这些荣誉有一半是你的!” 回到家的老张,没有忘记村里的一些孤寡老人。尽管并不算太富裕,但来不及休息的老张还是给村里的两户生活困难的老人分别送去了200元的现金。以前在村里的时候,他就有着“乐善好施”的美名,这次“荣归故里”,老张自然还惦记着那些生活困难的村民。 团聚的时刻,处处都是爱意融融。张贴春联、年画,放鞭炮,包饺子,老张像个孩子一样忙里忙外。3年了,这些事对他而言都有些“陌生”了,他要把这一切都补回来。吃年夜饭的时候,平时不多喝酒的老张特意拿出了他从北京带回来的二锅头,向岳父和岳母两位老人各敬了一杯酒,还不时地给老人夹菜。他知道,这些年他不在老人身边,欠老人的东西太多。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都带着微微的醉意。老张向家人“汇报”着自己在北京这几年的工作,给家人讲着外面的世界,而家人也开心地给老张讲着村里面邻里之间和亲戚之间发生的事情。尽管3年没有在家过年,老张心里有些愧疚,但家人并没有因此而责怪他。相反,因为他参加了奥运工程建设,家人因他而骄傲和自豪……大年初一的早上,老张早早起了床,给孙子发了压岁钱之后,高高兴兴地去邻居家串门去了。 老张说,回家过年,他感受到的是暖暖的亲情,但他同样不会忘记和工友一起在北京奥运工地上度过的那3个春节,那将是他一生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