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 韩志然
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 汤爱军
经济总量接近千亿元,财政收入超百亿元,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以5000美元为标志)水平……一系列经济成就表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并且迈进了现代化城市的行列。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如何更好地推进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如何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更好地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以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自治区领导班子正在求索一条推进现代化和谐首府建设的新思路。
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韩志然:
在今年呼包鄂三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指出,呼包鄂“金三角”地区部分经济指标已经站在了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线上,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审视和判断自身发展方向提供了全新视角。回顾新世纪以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可以看到,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表现出“六个同步”的特点: 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实现同步。从2000到2007年,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始终名列前茅。其中,GDP年均增速达到24.6%,最高年份达到30.9%,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态势。而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市区空气质量、饮用水质、公共绿地等环境监控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环保要求,没有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通病”,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 二是总量扩大与结构优化实现同步。全市经济总量由2000年的199.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00.1亿元,增长3.5倍,即将实现由百亿元发展阶段向千亿元发展阶段的重大跨越。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全市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和经济及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比重双双超过60%,基本接近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以奶业为龙头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走在全国前列,成功打造了“中国乳都”品牌。第三产业产值也由2000年的102.5亿元增加到498.3亿元,增长3.9倍。 三是工业壮大与结构升级实现同步。工业体系由原来“小而弱”的纺织、化工、食品、建材加工制造业等,发展转变为现在“大而强”的乳业、电力、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6大优势特色产业,产业集群化程度显著提高,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原有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已被淘汰出局,取而代之为高科技、无污染、非资源依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基本建成了乳品加工、火力发电、生物发酵等3个国内同类地区最大的产业化基地和自治区最大的信息产业基地。 四是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实现同步。伴随产业良性发展,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007年城区面积达到159平方公里,比2000年扩大一倍,市区人口相应增加一倍,实现了产业与城市发展建设的良性互动。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呼和浩特市对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观音寺、乃莫齐召、财神庙、将军衙署、昭君墓、公主府、乌兰夫公园等文化古迹进行了修缮、复原和扩建,传承发展城市文脉,打造富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城市“名片”初见成效,展示了草原都市的独特魅力。 五是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实现同步。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了人民群众。全市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20.2亿元增加到111.8亿元,增加4.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354元增加到14055元,增加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39元增加到5308元,增加1.1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跃升到西部11个省会城市首位,达到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上游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全方位、多领域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网络。社会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开工建设了一批大型教育、保险、文化、新闻等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全市高等院校由13所增加到19所,保险场馆由6个增加到9个,公共图书馆等文化场馆面积由4.3万平方米扩大到4.9万平方米,市县两级医院由50个增加到62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从无到有达到111个。 六是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同步。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人口向城市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同步延伸,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51.1%提高到57.7%,接近沿海发达地区水平。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首府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其主要标志为“八个转变”:一是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二是初步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的转变。三是第三产业初步实现了由传统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的转变。四是初步实现了由落后的中小城市向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转变。五是初步实现了由城乡二元分割发展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六是初步实现了由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向投入产出并举、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转变。七是初步实现了由单一社会扶助模式向综合社会保障模式的转变。八是市民文明素质普遍提高和干部执政理念的转变。以上8个转变,归结为一点,就是首府已经进入了城乡统筹、产业联动、经济与环境逐步协调、人与自然趋向和谐共生、主要依靠发挥综合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且迈进了现代化城市行列的新阶段。 但是与区内外先进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与建设现代化和谐首府的目标任务相比,呼和浩特市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就全国范围而言,2006年共有63个地级以上城市GDP超过千亿元,其中省会城市18个。广州、杭州GDP均超过3000亿元,分别达到6068亿元和3440亿元;南京、成都、武汉等8个城市GDP超过2000亿元;西安、南昌、昆明、合肥、太原等8个城市GDP超过1000亿元。从“金三角”范围来看,2006年包头市经济总量达到101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36亿元,成为全区首个GDP超千亿城市;鄂尔多斯市去年经济总量比呼和浩特少100亿元,但人均GDP居呼包鄂三市之首,财政收入达到145亿元,今年还将与呼市同步跨入千亿元行列。由此可见发展的差距与压力。 二是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全市近几年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上取得很大进步,部分产业发展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总体而言,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多元化水平还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受资源制约,现有6大优势特色产业中除乳业、电力、生物制药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外,其他产业的集群化程度还比较低。现代制造业刚刚起步,尚处于国内制造业链条最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技术研发规模和能力、产品附加值以及市场占有份额,都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新型材料工业等高端制造业刚刚破题,服务业规模和档次与首府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还不相称。从去年全国27个省会城市第三产业增加绝对值看,比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州市低3005亿元,比中部地区的武汉市低782亿元,比西部地区的成都市低845亿元,比西安市低266亿元。服务业结构不优,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三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按照城市经济学的观点,以人口数量为标准的城市能级划分为四个层次:即人口少于20万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为中等城市,50万以上为大城市,100万以上为特大型城市;以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为标准,又大致划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型和城市群4个类别,分别代表城市成长的不同阶段。2007年全市市区常住人口达到150多万,已经进入了人口标准上的特大型城市,但从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角度看,还处于由功能型向综合型的转型阶段,刚刚迈进城市成长的“少年期”。基础设施的承载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大型文体、商贸、金融、物流、旅游、休闲设施配套水平还不高,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比较有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首府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映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水平的总部经济还比较薄弱。在2006年全国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4个层级排列中,尚处于第四层级的中等水平(第一层级为保险、上海、广州、深圳,第二层级为天津、南京、杭州、成都、武汉、青岛)。 四是城乡一体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我市近几年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较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中心城区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问题仍很突出,城乡统筹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很不相称,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扩大。从2000到2006年,全市第二产业(代表城市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增长309.8%,同期第一产业(代表农村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仅增长97.9%。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2007年与2000年相比,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1:1扩大到2.65:1。与市区规模快速扩张、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改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旗县所在地建设依然滞后;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乡镇依然缺少现代气息,广大农村面貌还没有根本性改观。 五是社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经济总量提高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够协调,人均GDP5000美元只能体现概念上的小康水平,与现实的全面小康生活还有一定距离。社会就业不够充分,社会救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整体福利水平较低,部分困难群众的生活还缺乏制度性保障。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市场中介组织和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发展缓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还不能够充分满足居民需求,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汤爱军:
2008年如何又好又快地推进现代化和谐首府建设,必须在准确分析判断全市发展现状和所处方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和谐首府的总体思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要准确把握现代化和谐首府的科学内涵。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格履行审批手续,规范操作程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弘扬和谐文化,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市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多元文化开放包容、充满竞争与活力的局面。 第二,要加快转变二元结构,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结构是影响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快速推进的最大障碍。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互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三,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夯实和谐首府建设的经济基础。提升产业层次,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推进产业多元化、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抓好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第四,要继续加强城市改造建设,向“十年巨变”的更高目标迈进。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最近提出的“十年巨变”要求,认真总结近几年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拓宽视野、完善思路、加大力度,把首府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市容整治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性草原大都市。 第五,要认真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在共享共建中推进和谐首府建设。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六,要提高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新起点新阶段,迫切需要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要着重掌握贯穿其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决策,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机关作风建设,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兴市富民、构建和谐的重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促进发展与改善民生、鼓励竞争与协调合作三个关系。 记者:随着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我们能看到呼和浩特市将有什么样的变化? 韩志然:党的十七大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两会的胜利召开对于呼和浩特来说是一个机遇,但更是一个挑战,市委、市政府将以实际行动来落实两次会议精神,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呼和浩特市将呈现出5大发展趋势。这5大趋势分别是城市发展组团化、城市风格特色化、城市环境园林化、城市管理信息化以及城市定位宜居化。 城市发展组团化,是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城市带、城镇带正在成为引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地处自治区“金三角”核心区和中国西北地区呼包银经济隆起带的桥头堡位置,随着全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自治区“金三角”城镇群规划的启动建设,呼和浩特市将形成城镇组团式、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城市风格特色化,是指随着对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整合,以召庙文化、蒙元文化、明清文化以及以蒙古族为主体、多元民族文化共存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加积极的开发与保护,城市建设中将更多地融入民族元素、文化元素和草原风格,使呼和浩特市更加风格特色化。 城市环境园林化,是指随着呼和浩特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扎实推进,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化建设、城区园林绿化建设、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效果将进一步显现。随着“十一五”计划的推进,呼和浩特市将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优好型城市。 城市管理信息化,是指随着以电子政务、保险为核心的呼和浩特市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加快,到“十一五”期末,数字信息和通信网络技术在城市管理中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并基本建成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核心”的城市信息化管理体系,呼和浩特市的城市管理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城市定位宜居化,是指随着呼和浩特市道路、供水、集中供热、供气、垃圾和污水处理、排水管道及河道改造、园林绿化、公共交通、房地产发展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服务和保障能力将得到更大改善,加之经济快速发展、就业状况改善以及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呼和浩特市的宜居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记者:呼和浩特市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是伴随着物价、房价的上涨,市委、市政府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中都做了怎样的努力,达到了怎么样的效果,未来几年内将如何逐步完善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制度? 韩志然:市委、市政府将失地农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使他们失地不失利,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首先是让农民住进廉价小区,呼和浩特市在城中村改造中有两种建房模式,一种是通过市场化运作,让开发商建,一种是村集体自建,无论是哪种模式,都必须保证村民能住上便宜房。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工程是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承诺实施的10项民生工程之一,力争到2010年末,全区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低收入家庭要全部解决住房问题。 汤爱军:“人居问题”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重点关注的问题,一个城市发展建设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要改善人居环境。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对房地产发展的引导和调控,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合理规划住房供应结构,目前呼市已形成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为保障,高档商品住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市民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呼和浩特市草原明珠小区属于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周边市场价已经达到每平方米2700多元,而在这里居住的低收入家庭只用每平方米不到1800元的价格就能购买到一套住房。从2006年至今,呼和浩特市政府已经批准经济适用房项目20个,总建筑规模达281.75万平方米,其中2007年向市民提供了近3600套经济适用房。如今,清和园100套廉租房已全部竣工,这里物业费、卫生费、取暖费等全免,每月只用花10元租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