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兴经济开发区村民当监督员生态建设——百姓感受胜过检测数据 |
2009-12-17 |
|
“在环境治理方面,我们坚持‘国标’和‘民标’并重的原则,多数情况下更在乎‘民标’。”12月4日,泰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潘石泉接受采访时说的这句话,引起记者浓厚兴趣。
所谓“国标”,是指环境监测机构依据科学检测,判定企业是否达标排放;而“民标”则是在开发区的周边5个村,聘请20多名义务环保监督员,让他们用眼睛看、鼻子闻的方式,检验企业是否存在环保问题。
记者走进滨江镇洋思村、殷石村,与两位环保监督员面对面交流,感受他们的工作状况。
一次“会议”,沿企业围墙转了半天
“那是今年3月20日的下午,开发区环保分局召集我们20多个人开了一个流动的‘秘密会’。有关负责人带我们沿着20多家企业的围墙转了一个下午,集体暗访企业是否偷排,可疑之处就‘挖地三尺’。结果,一个偷排口也没发现。”殷石村的环保监督员告诉记者,“说‘秘密’,是因为企业不知道我们这些人的身份,至今也没有对外公布。这样做,主要是防止企业托人说情。我们这些人,多数是村组干部,还有老党员和退休工人。”
开发区的企业称义务环保监督员为“编外环保卫士”。“他们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通风报信’,而且还弄不清谁报的信,比较可怕。”一家化工企业的负责人说,“现在连偷排的念头都没有了。”
殷石村的这位环保监督员讲了一件事:去年3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他发现村里的河水有点变黑,便带上相机去暗访,晚上10点多钟发现了污染源。打电话到环保热线,那家企业被停产整改。
“监督员有所呼,开发区有所应。”潘石泉介绍说,开发区目前有化工企业63家,规模参差不齐。大的三四十个亿,小的还不到一个亿。“一些环保难到位的小企业、老产品要尽快淘汰掉,最终将淘汰20多家。”今年初,政府补偿4000多万元,关停了9家小企业,为大项目、好项目腾出了空间,占地80多亩的30万吨联成PVC项目便顺利落了户。
一阵异味,让15家企业“休克”
“今年4月的一天下午,我在田里闻到了一阵轻微的气味,我猜想着是不是哪家企业在偷排,便爬到几家企业的排气口去摸情况,其实没发现什么。但当我将情况向开发区领导汇报后,没想到引发了一场治理废气的风暴。”洋思村的环保监督员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故事。
据开发区负责人介绍,今年5到10月,开发区集中进行了废气专项治理行动,通过对所有企业的排查,15家问题企业被责令限期停产整改,其中有两家年产值二三亿的企业因为治理废气不力而被关停,以此倒逼相关企业集中财力新添环保设备、改进生产工艺,结果,企业自主投入了2个多亿。为强化环保设施的硬件支撑,今年开发区改造原有污水处理设施花了1.4个亿,引进新加坡膜处理技术扩建的7万吨污水处理厂投资了3.7个亿。同时,新建了危险固废处理中心,铺设了6公里污水管网,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园区绿化。
一场仪式,让监督员少了后顾之忧
10月21日,开发区8个重大项目举行集中开工仪式。“我们被邀请到现场看热闹。听完介绍,没有了后顾之忧,这些新项目又大又好,不会产生污染。”两位环保监督员言及于此,异口同声。
抓龙头,带延伸,促进产业集约集群,是泰兴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准则,新上项目门槛不断抬高。据介绍,2007年所定的准入门槛为外资3000万美元、内资2亿元人民币以上,但现在实际操作的标准要高得多。今年7月,沙钢集团、台湾和桐化学与开发区签约,建设60万吨煤焦油、30万吨粗苯深加工及30万吨石化油品仓储项目,总投资24亿元人民币,标志着开发区开始向煤化工产业进军。
“环保监督员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民意力量!”泰兴市副市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黄红旗道出了聘请义务环保监督员的初衷:“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群众。环境治理的效果如何,老百姓的认可度比检测结果更有说服力。正因为如此,才更看重周边村民的感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