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反应堆,绝大多数人都会把它与巨大的核能联系在一起。最近,在津郊的蔬菜大棚里,一种以农村最普遍的秸秆为原料的生物反应堆技术开始投入使用。这项被农业专家称为有望引发农业革命的新技术,农民们却有着这样那样不同的看法,记者深入农户面对面采访,发现这其中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张京贵第一次听说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在2008年冬天,那时突如其来的一次降温让他管理的大棚遭受了冻害。他所在的宁河农业示范基地培训中心里,孙春元的大棚却是温暖如春。作为县农业环保站站长,孙春元在这里正牵头进行着秸秆生物反应堆的试验、示范。“你那棚也没盖草帘子呀,怎么那么暖和?”有不少人心生疑惑,不约而同地进来看个究竟。
和很多菜农一样,在不到一亩地的大棚里,孙春元种植的是最普通的黄瓜、西红柿。张京贵一走进他的大棚,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就是黄瓜秧比自家长得旺盛,虽说是同时播的种,人家的已经坐果,可自家的还没开花。孙春元轻轻跺了跺脚,“奥秘都在地底下呢。”原来,在定植前,孙春元沿着每条垄都挖了一个70厘米宽、25厘米深的沟,把秸秆扔到沟里,再撒上稻康、麦麸和生物菌,然后盖上浮土灌水浇透。等定植后,在每株秧苗根部放入发酵好的疫苗,与土充分混合,然后用粗钢筋在地上打孔。
“种这么多年地,还没见过这种种法。”很多菜农颇感新奇。孙春元说,这就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几年前在山东发明的,现在已经成了当地菜农增产、增收、提高品质的“秘密武器”,最近几年本市也开始了试验示范。在特殊菌种的作用下,秸秆通过生物反应发生了能量转化,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热量,为植物生长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二氧化碳通过钢筋打的孔排到棚室内,被植物吸收促进光合作用,加快了植物生长。用这种方法种植的作物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结果早、拉秧晚、口感好,再加上秸秆良好的保水性,也使得灌溉用水大大减少。
此后,很多菜农成了孙春元大棚里的常客,他们要亲眼看看秸秆生物反应堆的神奇。“比我种的西红柿提前10天上市,一个棚多收20%的果,至少多卖5000块。”经过一个生长季的观察,张京贵实话实说。不仅如此,几个月后他还发现,在孙春元的大棚里,一锹挖下去,埋在地下的秸秆已经变为有机质,土质更加肥沃、松软,宁河地区土壤黏性大的状况得到改善,透气性更好。经过土壤取样化验,孙春元大棚土壤中钾的含量比其他棚室高出一倍以上,这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因此大大减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剂量,从根本上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值钱的秸秆在特殊菌种的作用下发生如此奇妙的变化。
增加产量、提高地温、改善土质、节约灌溉用水、减少农药化肥投入、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等等,一项技术的诸多好处显露无疑,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认为这项技术将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可是农民在心里盘算的却是成本账。
“每个棚一个生长季的投入成本是多少?”很多农民都问过孙春元这样的问题。经过在生产中测算,一亩大棚的秸秆、稻糠等基本原料使用量是5000公斤,菌种和疫苗投放量各需10公斤和4公斤。孙春元说,在农村,秸秆和稻糠基本可以免费获得,挖沟等土方工程一个棚3个人一天即可完成,菜农通过自家劳动力解决,不需要额外花人工费,最主要的投入是菌种和疫苗,一个大棚一个生长季大概需要700多元,作物生长后期施放少量的复合肥和农药,林林总总加在一起总投入不会超过1000元。
张京贵在心里盘算,他说反应堆的投入与他运用常规方法种菜差不多,一个棚一个生长季的化肥和农药投入也得1000元,而秸秆反应堆又有诸多好处,他说不妨尝试一下,毕竟同等的投入能够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这是吸引他愿意使用这一技术的根本原因。 可是也有一些菜农对此不以为然。当孙春元把秸秆反应堆介绍给岳龙镇东蛇麻港村菜农时,包括代德元在内的不少农民就表示先“观察观察”再说。有的菜农问:“政府有补贴吗?建大棚已经投不少了,一个棚再投1000多元,有点吃不消了!”有的对反应堆技术操作过程看法不一,“这技术太麻烦了,又得挖沟、又得找秸秆,还得留出时间发酵,打孔、浇水,一环扣一环,费工费时。”持这种意见的菜农认为,在一个棚里搞搞试验还行,要是一下子弄10来个棚,光挖沟就得花费不少工钱,现在一个小工和一个大工一天的价格就是60—80元。还有的菜农不愿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毕竟是新技术,讲究多,心里没底,搞砸了谁来赔我?我们全家就指望着卖菜挣钱呢!”各种各样的担心,让菜农们不敢贸然行动。
改善土壤生态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长期施用化肥,腐殖质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土壤板结现象突出。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着菜篮子安全。在很多专家看来,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问世有望使这些问题得到根本改善。
可农民与专家的关注点并不完全相同,这导致了一项新技术问世后,专家叫好,而在农民中却不叫座的“怪现象”。采访中了解到,一家一户的农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是自家的增收账本,绝大多数还未把种田上升到国家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考虑。很多农民说,在生产中,“投入”与“产出”这两笔账不得不算,就拿秸秆反应堆技术来说,虽说秸秆在农村很普遍,但很多蔬菜产区并不种玉米,而玉米产区又很少种菜,这就导致菜农要想使用秸秆必须花钱购买,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对于这种前期投入大、劳动强度较高的技术,农民说他们更需要资金的扶持。
很多农民还考虑到了其中的风险。目前,在一项新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中,发生的风险主要是由农民自己承担,不少农民说,他们一方面期盼运用新技术发家致富,而另一方面却担心增加风险导致减产减收。特别是对于刚刚掌握设施技术的一大批农民来说,他们更是抱着求稳的心态,力求把不确定的风险降到最低。
据宁河县农业局副局长阚玉龙介绍,秸秆生物反应堆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已经建成一套完备的技术支撑体系,也比较适合本市的生产实际。要实现大面积推广使用,还应该从更深层的机制入手。在加大新技术宣传的同时,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包括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建立专门的技术队伍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同时,他建议农业保险要同步跟进,建立农业新技术推广风险基金,对大规模、大面积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予以保障和补偿,给农民吃下定心丸,鼓励他们对新技术大胆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