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蝉联第一 今年或超2000万辆
2011-01-11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国内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再次蝉联全球第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称,2011年我国汽车工业仍将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预测2011年汽车产销增长速度为10-15%。以此计算,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超越2000万辆大关。

  四方面原因助中国汽车业高速增长

  2010年全国汽车产销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产销再创新高,刷新全球历史记录。但由于2009年走势前低后高,而2010年上半年产销水平较高,造成2010年以来增速呈逐月回落态势,同比增长由年初80%回落至32%;与上年产销增长48.30%和46.15%相比,增幅分别回落15.86个百分点和13.78个百分点。

  中汽协副秘书长顾翔华表示,2010我国汽车实现高速增长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二是,政策效应此消彼长,推动车市高速增长;三是,市场潜力大,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四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促进汽车消费。

  同时,顾翔华表示:2011年我国汽车总体上还将延续平稳较快发展的走势,但由于2010年四季度政策退出和北京治堵等因素导致的透支性消费,可能会在2011年一季度,甚至更长一点时间产生市场波动,但是这种波动时阶段性的。

  中汽协:2011年汽车出口将继续增长 产能不会过剩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发布会上表示,2010年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迈出大步。吉利并购沃尔沃和上汽增持通用1%的股份,都表明了中国汽车产业和世界汽车产业力量的此长彼消,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同时他预计,今年由于世界经济的复苏,我国的汽车出口还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他还谈到,丰田的质量事件对全球乃至中国汽车产业有重大的警示作用。质量是汽车产业永恒的话题,对中国汽车由大变强、走向世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针对产能问题,董扬表示,去年各大车企产能不足、热销车型供不应求的现象今年会得到明显改善,但并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受政策影响最为明显

  2010年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占乘用车总量比重68.77%,比同期下降0.88个百分点;1.6升及以下轿车销售占轿车总量的比重69.85%,比同期增长0.51个百分点。

  中汽协分析称,大多消费者对购置税优惠政策力度敏感。2010年优惠政策力度有所减弱,1.6升及以下车型市场份额开始下降,7月落至最低点。节能惠民产品补贴政策的实施,对该类车型市场份额回升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消费者对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出的预期,四季度该类车型销售火爆,11、12月市场份额均超过70%。全年呈“V"字形态。可以看出,1.6升及以下乘用车 销售受政策影响非常明显。

  董扬:今年或出台新的节能、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

  董扬在发布会上称,2010年,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进入实操阶段。2009年算是预热期,2010年是扎扎实实的做规划,包括2010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例如,十城千辆试点城市范围的扩大、对小排量节能汽车的补贴等政策都证明了相关部门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方面所做的工作。

  同时,在谈到2011年会不会有新的汽车扶持政策时,董扬认为,预计今年国家还将出台新的关于扶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政策

    上一篇:绿色节能 上海通用为何能脱颖而出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蝉联第一 今年或超2000
    ·绿色节能 上海通用为何能脱颖而出
    ·自主品牌激战中级车 价格技术品质上均有力
    ·三大利好迎来下半年买车最好黄金时机
    ·多车企保持低库存状态 7月再现排队等车盛况
    ·车企急于扩张 产能过剩危机明年或重来
    ·自主之战 依然沦陷在价格竞争的泥潭中
    ·下半年车市辉煌延续 走向利润回升阶段
    ·各大厂家上半年销量曝光 全力搏击下半年
    ·09年上半年国际车企销量利润一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