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什么?
300公里的耐力考验
2011年德国柏林第十一届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的选址非常有意思——柏林的滕伯尔霍夫旧机场,这是一个在二战时期非常著名的机场,如今虽然已经废弃,但仍是柏林的代表建筑之一。
今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汽车制造商展示了270多种批量生产的原型或新型交通工具,从电动摩托、混合动力车到可替代动力能源驱动的巴士和卡车,应有尽有,并将分别参与3场拉力赛,以及用2天时间对这些新能源车开展一系列实践性活动。
哪些车型能赢得必比登拉力赛,即能赢得未来。本次有30辆新能源车参与了赛程长达300公里的“公路汽车拉力赛”的挑战——这也是大会最核心的一项挑战赛;50多辆新能源车参与了赛程为30公里的“城市汽车拉力赛”,还有15辆新能源车参与了赛程为120公里的“电动车辆拉力赛”的挑战。
今年特别设置的300公里的城际拉力赛的参赛对象是在城市间穿梭的客轿车车辆,拉力赛包含安全性与可靠性测试,并测算现实生活条件下的油耗和从油井到车轮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对于参赛的车辆,它们的性能、加速能力、制动、噪音和能效都会进行测试,过程相当严格。
在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期间,那些具备当地最低污染水平、最低耗油率、最低碳排放量及最低噪音水平的车辆,以及在加速、制动及操控方面性能表现突出的车辆都将获得嘉奖。
孤军奋战
中国本土新能源车
与前几届必比登挑战赛中国本土车企竞相参赛的画面不同的是,在德国这个汽车工业强国面前,只有上汽一家本土企业参加了必比登挑战赛,并带去了上海牌Plug-in燃料电池轿车、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和荣威350电动汽车三款新能源汽车。难能可贵的是,上汽的这三款新能源车取得了总共6A的优异成绩,并在燃料电池车组拉力赛中位列总分第三,仅次于丰田和奥迪。
“中国的电动车、燃料电池车发展其实与欧美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虽然汽油车的发展落后了几十年,但电动车、燃料电池车中国大有可为。”挑战赛上,记者偶遇来自同济大学的孙泽昌教授,他此次作为上汽的技术专家来到柏林,同时也是上汽燃料电池车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此次必比登挑战赛对新能源车有非常严格的考核过程,让孙教授从比赛场上刚下来时,也忐忑地说“成绩无法预测”。所幸,虽然是孤军作战,但最终却从欧美日众多强手中突围而出。尽管如此,其他中国本土企业在本届赛事上的“退缩”让孙泽昌感到遗憾,他认为像比亚迪、长城等本土品牌如能来德国一战,感受新能源车的竞技氛围,对国内未来新能源车的发展也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