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正举办“上海国际信息化博览会”;展场里,各类3D电视机十分难得地“集体亮相”,相互较劲。记者亲身体验之后,更确定了对3D电视“不完美”的判断。
《阿凡达》引发的3D热迅速从电影院向家庭客厅弥漫,一些厂商正加紧行动,试图在今年内推出3D电视机。但目前来看,家庭3D电视技术暂时还无法做到完美,它有如一个跷跷板―――一头是视觉效果,一头是成本和便利性,尝鲜的观众只能选择一头。
“电子快门眼镜”太“贵重”
现场,两家国内大厂都送来了50英寸以上的3D电视样机,吸引了大量围观者。可大家都没能在两块屏幕上看到3D图像的真容:一家的眼镜似乎有些问题,另一家干脆“忘记带眼镜来了”。3D眼镜是大部分3D电视机必须的装备,缺了眼镜,观众会疑心自己是不是眼花了―――满屏都是重重叠影。
从原理上说,左眼和右眼必须看到不同的画面,在大脑中合成3D立体效果。3D眼镜的作用,就是对电视画面作“过滤分流”。上述两大厂商的3D眼镜,都采用一种叫做“电子快门”的技术方案―――镜片看似是茶色玻璃,实际是受芯片控制的液晶薄片,1秒钟内,能在“透光”和“遮光”状态间切换数十次,有如相机快门;同一瞬间里,左右镜片中只有一块透光。因此,只要3D眼镜和电视机配合默契―――左镜片透光时,电视播放左眼该看的,反之亦然,就能制造3D效果。
听起来有些复杂?的确如此。每副“电子快门眼镜”在使用前,都必须和电视机来一番调试,彼此“磨合”;在3D节目播放时,它还要一直和电视机“保持沟通”,对一对“左右左”的口令。“沟通”可以是有线的―――让眼镜拖着一根信号线与电视机对接,也可以是无线的。
那家大厂带来的无线3D眼镜,看起来正是“对口令”不太稳定,出了问题,工作人员调整半天,还是宣告“暂时无法使用”。相比之下,一家外资企业的“快门眼镜”就稳定多了。不过也不完美:它是有线的,看电视时,观众被一根两三米长的线拴着。
正因为技术复杂,一副“快门眼镜”卖价一般在千元以上。如果每人都配一副,试想,在年三十晚,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同看“3D春晚”,光眼镜就得花费近万元。不但“贵”,“快门眼镜”也重。如果观众是近视眼,那么同时戴两副眼镜看几小时电视,会是很大的负担。
“偏振眼镜”牺牲清晰度
有既便宜又轻的眼镜吗?有。那就是偏振眼镜。“10美元一副,市场上随便买。”展场里,一家台资企业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展台前,观众排着队,依次戴上偏振眼镜看3D,好不热闹。偏振眼镜的功能,也是对电视画面作“过滤分流”:在任一瞬间,屏幕上部分画面的光线只能透过左镜片,另一部分只能透过右镜片。但在“轻便”的同时,观众会损失视觉效果。记者体验后发现,偏振眼镜似乎无法对画面完美过滤,画面有时会“串”―――跑错眼睛。这样,眼前的图像略带重影,立体效果也不强。此外,由于人眼实际上只是看见“半台”电视机的画面,亮度和清晰度打了折扣。
专家告诉记者,使用“电子快门眼镜”的3D电视机和普通的平板电视基本一样,只是间隔播放两种画面而已;而使用偏振眼镜的3D电视机复杂一些,至少表面要布置一层精密的偏振薄膜,因此价格可能会高些。那么,有没有完全不需要另戴眼镜的3D电视机呢?
“裸眼3D”效果很糟糕
在展场一角,记者发现了可以裸眼观看的3D电视机,方便是方便了,但效果够糟糕。参展方介绍,他们的裸眼3D技术,是在电视屏幕上贴一层薄膜,薄膜表面有无数粒折光的透镜,由此将电视内容“分流”成左右画面―――这有点类似小时候用的立体塑料尺,侧一侧,能看到不同的画面。
这种裸眼3D电视只能在某个特定的距离观看,太远太近都会出现大量重影;而且分辨率会降低75%―――也就是说,在高清屏幕上只能放出略优于手机屏幕的画面效果。难怪它演示的都是些用电脑合成的简单风景和街景,因为负担不了复杂的画面。工作人员坦言:现在技术还不成熟,有待完善。未来,裸眼3D主要用于公共场所的广告屏……离开展会时,记者对3D电视的期待淡了几分。不说目前3D片源稀少,就算有了内容,我们与完美的“客厅3D体验”也有大段距离。不过,既然IT技术一直在创造奇迹,那我们再等上几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