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长兴县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了蓄电池产业的集约发展,一举摘掉了“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的帽子。这是长兴县立足环境保护、力推“倒逼”机制所成就的一次华丽转身。
●立足可持续发展,环保理念引领产业提升
长兴的蓄电池行业最早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在蓄电池产业飞速发展的道路上,长兴县一度踩进了粗放发展的“泥潭”。2004年,长兴县被列为“省级环境重点监管区”;2005年8月,长兴县又发生了震惊全省的“天能事件”。
这一产业还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针对当时有人提出的要把这些污染企业全部关掉的建议,长兴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考虑后,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县委书记刘国富认为:蓄电池是长兴的传统行业,发展潜力很大,不能简单一关了之,关键是要强化环境保护,让这一产业发展得更加规范,不断提升企业生产工艺。于是,2006年,长兴县发改、环保、卫生等6个部门委托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和北京大学地理研究中心编制了《浙江省长兴县绿色动力能源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关实施意见,力争要把长兴蓄电池产业打造成为产能、技术、研发、集群全国一流,并兼具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社会和谐等特征的国际化区域中心。
5年来,从企业关停,到开展治理,再到转型升级,长兴蓄电池产业焕然一新,一批蓄电池企业拥有了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产品和技术,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形成环保倒逼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环保“倒逼”机制是推动长兴蓄电池产业脱胎换骨的强大推手。长兴县环保局从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项目准入、强化监管等方面拦出一面面“墙”,将原来的“黑色电池”一步一步引向了“绿色电池”的发展之路。
尽管电动车出行是绿色的,但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铅烟、铅尘、酸雾等污染。长兴县首先着眼于企业污染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通过制定严格的淘汰机制和资金鼓励政策拦起了第一道“墙”。长兴县以“关闭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为总体思路,对全县175家企业展开多方面调查,形成了蓄电池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同时出台政策,对环保通过验收的企业,给予设备投资额4%的奖励;对在规定时间内自愿申请停产的企业,给予1万元~5万元的补助;对改造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档次的,给予一定鼓励。至2009年,长兴县蓄电池企业数锐减至50家。
“以前,我们什么饭都吃;现在吃饭要看看,对企业进行重新认识,那些对环境危害大的绝不吃。”长兴县环保局局长刘海金感慨地说。长兴县环保局在项目审批中提高准入门槛,为产业优化发展筑起了第二道“墙”。《加快建设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实施意见(试行)》中,明确对所有蓄电池生产企业的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项目分别制定技术装备、环保和职业卫生3方面的准入标准;在环境准入标准中,又对蓄电池组装企业和极板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治理方案做出具体规定。
第三道“墙”的筑起则是靠不断强化的环境监管。长兴县发改委、环保局等8部门建立了蓄电池企业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其中,县环保局要求环境监测站一方面每年对蓄电池企业进行至少一次的不定期监督性监测,掌握企业治污设施运行情况,对超标排污企业立案查处并责令整改;另一方面定期对蓄电池企业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动态掌握和及时评价周边环境状况。目前,长兴县60%的蓄电池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并与县环保局联网。2009年与2004年相比,长兴县蓄电池企业排放的废气中重金属铅总量削减了3/4,总产值却增加了近5倍。
●有压力更有动力,以转型升级推进发展
“倒逼”对如今的长兴蓄电池企业来讲,已不仅是外在的压力,也是内在的动力。因为现实使企业明白,只有做好了环保,才能做好企业。记者在浙江超威集团蓄电池生产车间里看到,生产线呈自动化、半自动化状态,生产过程中的铅尘、铅粉被一根根巨大的管道吸走后再进行集中处置。如今,这家企业找到了新的发展之路:做太阳能路灯系统的储能电池。据悉,一组储能电池的价格至少为传统铅酸电池价格的两倍多。公司总经理王金都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这种产业既环保又创新,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生命力。据悉,一批镍氢、锂离子、硅胶等新一代低碳新能源蓄电池已开始从长兴走向市场。
2008年底,长兴县环保部门又支持当地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江森自控”。这家企业生产汽车用铅酸电池,用于环保设备的一次性投入就达1000万美元,并将在其4.3万平方米的大厂房内采用微负压手段,以防止生产过程中的铅粉、铅尘外流。面对这样的世界一流强手,让当地同行们感受到了竞争压力,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做好环保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