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致函各国,正式启动了该组织发起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入选项目要求是具有突出价值的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非物质遗产,或是从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角度具有突出价值并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宣布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昆曲被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在首批19个项目中荣登榜首。消息传来,对中国昆曲界震动极大,因为自200年前便已露败相的昆曲终于有了“保护伞”,也证明了自己“百戏之祖”的地位和价值。
昆曲能“技压群芳”赢得国际评委一致的青睐,是因为昆曲极为丰厚的文化含量、鲜明的艺术特色及其在评选标准上的“物超所值”。
这次评选以杰出价值、文化传统的渊源、文化特性的认定、起源和跨文化交流、在当代的文化和社会作用、运用技艺的精湛程度、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见证、濒临灭绝等为评判标准,而我国的昆曲无论在哪一项中都是突出和明显的。
昆曲是天才的创造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tujian.org
昆曲经明代以来数百年的积累,是历代戏曲音乐家、剧作家、表演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的不朽之作,昆曲的唱腔与表演与其它剧种相比也具有典范意义。昆曲的曲文则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昆曲的许多曲牌与宋词、元曲相同。昆曲的剧作家、音乐家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天才代表。
近几十年大量的资料被发现,昆曲蕴藉雅致的古典美以及它对于后世戏曲声腔、剧种的全方位影响,昆曲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戏曲史上所处的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正在逐步得到认证。
即使在昆曲早已成为隔世遗音的今天,我们也不难从昆曲的一些代表作中真切地体味到当时中国上层知识界的集体文化心理。社会政治道义感、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历史沧桑感、人生孤独感、兴亡感、苍凉感以及从人本立场出发,对人生、至情、生死的感叹,而所有这些,不仅仅是上层知识界的真诚吐露,也体现着中国封建时代晚期全社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韵。
这或许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情有独钟的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昆曲有极高的技巧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舞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演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昆曲是“活化石”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昆曲属“濒危物种”
在十八世纪后期,地方戏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便呈衰落趋势。1949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除“国风新型苏剧团”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续昆曲艺术生命之外,已没有一个职业性表演团体,老艺人有的回家务农,有的摆摊糊口。
新中国建立后,对昆曲采取了保护措施,使它又获新生。1956年,浙江省昆剧团改编演出了《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昆曲也随之复苏。因此人们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但近些年,由于生活的迅速变革,流行性文化在生活中占优势,昆曲艺术家相继去世,传承人日渐减少,又因经费不足,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自1990年以后,只有零星演出,所以昆曲有面临消失的危险。
昆曲是美丽的,其自身又是窘迫和无助的,其实,不仅是昆曲甚至一个身怀绝技的老艺术家也成了不可多得和再生的人类遗产,这些或许就是联合国认准昆曲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至关重要的理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