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当文学脱离苦难——中图社
2009-08-10

  当文学脱离苦难

  近年,常常听到有论者抱怨和感慨:“生活安逸之后,一些曾经激越的作者在安逸和舒适的环境下丧失了曾有的质地。甚至有作家公开表示,不在痛苦中,已写不出好文字。”脱离了苦难,文学将何为?苦难远遁而去,文学就一定要消弭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诚然,从某种意义上说,痛苦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这句话既是真命题,又是伪命题。说是伪命题,因为它犯了逻辑错误,将本不具有任何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行放置到一对直接因果关系中。殊不知,苦难的确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命题,但它既非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也非文学创作的充分条件,更非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众所周知,“文革”十年浩劫时期,人们承受的痛苦几乎是空前的,既有物质方面,更有精神方面,但此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含部分在“文革”期间创作,但在“文革”后才公开于世的),能真正流传于世的经典之作却少之又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同时,持“离开苦难就没有文学”这一观点的人,还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将文学创作所关注的苦难缩小化,所认为的苦难,主要指的是物质上的匮乏甚至赤贫。其实,人类精神上的苦难才更为可怕,如忧郁、彷徨、孤独、恐惧、失望、无助、悲观、堕落、压力等等,这些都是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理应成为文学创作持久关注的永恒命题。虽然物质生活安逸,但在社会节奏无限加快和人们物质条件不断充裕的条件下,人们未必就没了精神痛苦,而关注人类生存境况的作家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一员,自然也不例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学不是苦难的展览所,文学所关注的领域应该是非常广博的,如果仅仅囿于物质或肉体上的苦难,则其本身已对文学进行了扭曲。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其生活也算安逸,而其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表现人类行动无因果关系的、不可预知的、甚至神秘的一面”的描绘,被誉为该作品最伟大的成就的缩影,这样的传世经典,却似乎看不出有多少物质上或肉体上较为明显的苦难成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个作家,能否写出让世人称道的经典作品,本质不在于其是否罹难痛苦,而在于其关注和体悟这个世界的角度。“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希望着光明,讴歌那簇新的复活”,离开物质生活的苦难,文学照样有为,就看作家着墨的角度如何。

tujian.org

  王永军

    上一篇:一百亿纪念一百年?——中图社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当文学脱离苦难——中图社
    ·一百亿纪念一百年?——中图社
    ·迈克尔
    ·看客文化的出位——中图社
    ·从巴金的自责想到的——中图社
    ·秦始皇留下的遗产远远不止几千个陶俑——中
    ·伪文化猖獗 神女将因“中国恋城”而病——
    ·余秋雨语录:骂我的人都值得我同情——中图
    ·“然后”滥用非时尚——中图社
    ·“名人推荐”纯属狗皮膏药——中图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