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不是叠棉被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杨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最近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红遍了上海滩,演出一票难求,堪比计划经济时期的“肉票”,周立波异军突起的文化现象也迅速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老百姓追捧喜爱的热度自不必说,更有诸多沪上学者研究家,纷纷展开对周立波的研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周立波的走红,让人意外,但其实有很大的必然性。首先,他科班出身的扎实功底与活络的创作方式巧妙结合,既继承了传统滑稽戏的良好衣钵,又有自己一套新的路子,比起近几年上海滑稽戏总体水平下滑的尴尬局面来,可以说是别开生面;其次,他演出中对上海语言的精彩运用,为上海人的乡音重新找回了自信与快乐;最后一点,周立波的“脱口秀”里不仅有语言的噱头、过人的模仿能力,更有大量内容勾起上海人对过往生活的集体怀旧情结。所以说,周立波的走红,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上海人对本土文化的重新关注。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海派“活宝”,无论如何是为我们自己“扎足台型”的,周立波是上海人的骄傲,而且不是被捧出来的骄傲,是实实在在观众们一张一张票子争相购买、场子里连连爆满的几百声笑声证明出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也许周立波真的太红了,我们就发现某些德高望重的“学者”、“专家”开始指出,他的人生积累不够“一尺厚”,恐怕很快要用光,应该有规划,那样才能走得更远云云,甚至讨论,他是否可以承担海派文化的形象代言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觉得,学者专家们的那些意见,兴许是好意,但是未必是真正的好意见。周立波是舞台上的一只模子,但是他不是任重道远的“挑夫”,更不是叠棉被的,何况,厚度多少,也不是某些坐在会议桌上的人量出来的。为老百姓带去欢乐,光这一点,他已经成功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眼下是他人生最惬意的阶段。他的智慧来源自生活和民间,他鲜活地还给民间,不是“专家”指派的。至于为海派文化起积极作用,他已经起到了,但那不是刻意的组织任务,是锦上添花自然而然的。与其规定它、总结它,不如任其生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人用“生于草根,死于庙堂”这样的话来预言眼下被热炒之后开始让人有失望的小沈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相信周立波比小沈阳有头脑,但依然请爱护这个活宝。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瞎起哄的形式有时候看起来很堂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