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吗 tujian.org
-安武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在和过去相比大不一样了,过去人们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现在的人喜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一本书畅销了,作家会说那是我的作品写得好,出版社会说是我营销搞得好,而那推磨的评论家推波助澜会说这就是好东西。这种高度一致的流水线作业一样的话其实彼此都是心照不宣的。没有人愿意说出真相,更没有人愿意揭示真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常常会做一些自欺欺人的事,常常会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当大谎撒到了弥天的地步,我们自己都会害怕,所以我们就把孩子推出来当挡箭牌。有人说:孩子喜欢的东西就是好东西。这里的东西是指书,儿童文学书。有相当一些人把这个当做了评价标准,实在滑稽。如果这个标准成立,那么评论家就不应该去写什么评论文章,而是应该带一个笔记本和一只钢笔去学校,去做统计学的工作,他只要给我们报告具体数字就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装模作样地和孩子平等交流的时候,就不太愿意亮出我们的底牌。这张底牌就是孩子的身份问题以及这种身份所拥有的具体的内涵。孩子是读者,是消费者,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他们纯真得如一张白纸,还很少接触形形色色的文学书籍,所以根本不具备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的能力。他们是凭着本能来决定自己的喜欢,或者说阅读的兴趣所在。他们能轻而易举说出他们喜欢什么,但他们不能说出什么是最好的。孩子当然不是井底的青蛙,但井底的青蛙和湖里的青蛙给你说天有多大的时候,答案绝对不是一样的。这个比喻只想说明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阅读经验和审美能力的人比没有阅读经验和审美能力的人更可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孩子喜欢吃肯德基,但我们不能说肯德基就是最好的最有营养的。孩子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写作业,我们不能说他们这些想法是对的是好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在法庭上有罪无罪是由罪犯自己决定的,也没听说过法官会把判决的权力交给罪犯。我没有说过孩子是罪犯我们成年人是法官,我们所有的成年人都是教育者孩子是被教育者。这个极端的比喻用来描述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只是揭示本来就存在的客观事实。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冲突甚至对立是很普遍的。哪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流下的伤心的生气的泪水?我们所有的成年人都在接受社会的人生的规范,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在家庭不也如此吗?那么,在文学审美上我们就可以无限地放纵我们的孩子?或者说信任几乎没有什么文学阅读积累的孩子的判断?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孩子们大都喜欢甜食,没有孩子喜欢苦口的良药。我们的儿童文学当然是笑声多,但让他们知道社会的真相和人生的真相,甚至知道一些泪水的苦涩也并不是什么坏事。甚至可以说,后者更有价值一些。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实际上,那些给人勇气、给人力量和信心的儿童文学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没有人生的阅历如何能知道生存的艰难,没有大量的文学阅读如何具有审美的经验?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都在描写生活,局部的,片面的,细枝末节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缺乏的是,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所说的“价值生活”。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什么类型的作品都是需要的,但文学的评价标准却很少会发生变化。这个标准就像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一样(不会轻易改变),它永远定在文学性、意义、价值这几个庄严的词语上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这个时代,很多东西可以用钱买走,但买不走的是事实的真相和艺术的真谛。当有人说“孩子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话的时候,我们早对其中的奥秘了然于胸。它无异于是一个萝卜被切了两个头。我们赚走了钱,再在孩子身上赚一把声誉。《华尔街日报》曾经说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家已经明白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那就是一个作家书的畅销和文本无关。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书的畅销和写得好坏无关,那是商业成功的典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优秀的作品是靠作家自己写出来的,而不是靠评价得来的。正如经典的好,不会以某个人的喜好与否决定。那些写出优秀作品无人喝彩的作家,历史会重重给他们记下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