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辛德勒名单——中图社
2009-08-10
《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原著 1982年布克奖获奖小说

  辛德勒名单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澳]托马斯·肯尼利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为一个德国纳粹党员、发了战争财的工业家,奥斯卡·辛德勒的名字已被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他为拯救千余名犹太人的性命而付出的努力,将人性中善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说形式所展现的辛德勒,是为了还他这个“如此含混复杂又如此崇高伟大的人物”的“真身”。在经过大量实地踏访与求证后,作者以最接近史实的方式再现这段黑暗时期,以及人类精神所具备的伟大力量。小说出版后引起巨大争议,根据其改编的同名影片获7项奥斯卡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奥斯卡看来还没意识到,到一九四三年秋,他已经成了非法为囚犯提供充足食物的斗士,而他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同道中人。而此时,因党卫军的政策造成的饥饿,已经犹如恐怖的尸衣,笼罩着那些巨大的死亡工厂和铁丝网围起来的小型强制劳役贫民窟。利波瓦街成了个世外桃源,也正是这一点才使它岌岌可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年夏天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辛德勒的神话更加深入人心。众多普拉绍夫的囚犯和埃玛丽娅的所有员工对奥斯卡几乎怀有一种宗教般虔诚的信仰,将他当作了拯救苍生的救世主。

tujian.org

  每个附属劳役营的建成之初,其监护营都要派几个高级官员前往视察,确保新营区以最彻底、最符合种族政策的方式榨取营内那些奴隶劳工的最大劳动力。我们尚无法确定到底是普拉绍夫的哪几位高官视察过埃玛丽娅,不过有些囚犯还有奥斯卡本人都说格特曾亲临指导。即便不是格特,也起码是莱奥·约翰或是施密特。再或者就是格特的亲信约瑟夫·诺斯舍尔。将他们中间任何一个人的名字跟“以最彻底、最符合种族政策的方式榨取最大劳动力”联系在一起,都是公正无欺的。不论具体是谁,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普拉绍夫的历史上留下了千古骂名,都曾亲自参与、至少是默许了野蛮的暴行。眼下,他们在视察埃玛丽娅的时候,又在工厂的院子里抓到了一个叫拉穆斯的囚犯,罪名是车子推得太慢。据奥斯卡本人事后的说法是:那天格特看到拉穆斯推车不够快,就转身对身边的格林示意查办——格林是个年轻的党卫军军士,以前曾是个摔跤手,是格特的又一个亲信,并兼他的保镖。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奉命处决拉穆斯的确实是格林。

tujian.org

  于是格林就把拉穆斯给逮了起来,视察大员们则继续前往营区的其他部分视察。是金工车间的一个工人飞奔到楼上主管先生的办公室,向辛德勒报的警。奥斯卡一听之下,怒吼着冲下楼梯去救人,速度比雷吉娜·珀尔曼小姐来访的那天还快,跑到院子里的时候正赶上格林命令拉穆斯靠墙站好。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奥斯卡大吼,你不能在这里杀人。你要是在这里动起了手,我的人就出不了活了。我有重要性压倒一切的战争合同要完成,等等等等。这是标准的辛德勒式论调,而且明白地暗示他奥斯卡可是上可通天的人物,如果格林敢在埃玛丽娅的地面上撒野,他就等着瞧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格林可不傻。他知道那些个视察大员早就到车间里面去了,里面锻压钢铁、开动机床的声音震耳欲聋,不管他开不开枪横竖他们都听不到。拉穆斯在格特和约翰这样的人眼里连个芥菜籽都不如,事后也绝对懒得调查过问。“那我有什么好处呢?”这位党卫军问奥斯卡。“伏特加成吗?”奥斯卡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格林来说这可是意外之喜了。他在东欧执行每日例行的集体大屠杀时,端着机枪忙活一整天——枪杀好几百个犹太人——才得到半升伏特加的酬劳。就为这个,小伙子们还得赶着往行刑队里钻,图的就是晚上吃饭的时候能有点酒喝。而现在他只要少执行一次行动,主管先生赏的好酒足足是他辛苦一天的三倍所得。何乐而不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可我没看到有酒啊。”他说。辛德勒先生已经把拉穆斯从墙边推开了,正把他推出子弹的射程范围。“快滚!”格林冲着这个推车子的犯人大吼。“等视察完了以后,”奥斯卡说,“你到我办公室里自己拿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奥斯卡还用类似的办法救了一家人的命。盖世太保有一次突袭了一个造假证的公寓,在一堆已经完成和将近完成的假证件当中,发现了为一户叫沃尔菲勒斯的人家伪造的一套雅利安证件——母亲、父亲,还有三个十几岁的孩子,都是辛德勒集中营的工人。两个盖世太保于是前往利波瓦街,把这一家人集中起来进行审问。他们的命运已经确定无疑:先是关进蒙特卢皮赫监狱,然后就得拉到楚焦瓦·戈尔卡山坡上处决。两个盖世太保在奥斯卡的办公室里足足待了有三个钟头,然后踉踉跄跄地下了楼,脸上竟然洋溢着善意的微笑,谁都看得出来,这正是科涅克白兰地和贿金带来的奇效。那套没收的假证件就留在了奥斯卡的办公桌上,他随手全都扔进了壁炉。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再就是丹齐格兄弟的历险记了。兄弟俩都是粗手笨脚的老实人,来自某个边远的犹太村镇,某个星期五的时候把操作的金属冲压机给弄坏了。兄弟俩给吓呆了,大眼瞪小眼地看着刚刚砰的一声巨响断裂开来的机器。当时主管先生外出谈生意去了,于是就有人——奥斯卡坚称是厂里的某个奸细——把丹齐格兄弟给告到了普拉绍夫的管理部门。兄弟俩马上从埃玛丽娅给带到了普拉绍夫,第二天早点名的时候就公布了对他们俩的绞刑令。今晚(命令宣称),普拉绍夫的居民将亲眼目睹对两个蓄意破坏者的严厉惩罚。其实,之所以判丹齐格兄弟绞刑,主要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明显的正统犹太人的气味。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星期六下午三点,奥斯卡办完了公事从索斯诺维茨回来,一到办公室就见丹齐格兄弟绞刑宣判的照会在桌子上等着呢,此时距行刑时间只剩三小时了。他气都顾不上喘,立马揣上科涅克白兰地和一些上好的波兰熏香肠,驱车穿过郊区来到了普拉绍夫。他把车停在行政大楼前,在格特的办公室里找到了他。他很高兴自己不必惊扰了司令官午后甜蜜的小憩。没人知道那天下午两人在格特的办公室到底做了笔什么交易,在这个颇有托尔克马达遗风的办公室里,格特在墙上装了好些个带环的螺栓,为了严明纪律或是杀鸡骇猴,他经常直接把人挂在螺栓上吊死。可是我们仍然很难相信,单单几瓶白兰地几根香肠就能收买得了阿蒙。但不管怎么说,这次会见之后,他对帝国金属冲压机完整性的关切就已然得到了抚慰,六点的时候,也就是在预定的绞刑时间,丹齐格兄弟坐在奥斯卡豪华大轿车的后坐上,返回了肮脏然而甜蜜的埃玛丽娅营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 tujian.org

  普拉绍夫的部分犹太人也有幸活到了和平年代,他们最常念叨的除了自身遭受的苦痛和屈辱之外,就是亲眼目睹的克劳特沃特工程师的绞刑。党卫军连立个绞架都很抠门儿,而普拉绍夫的绞架活像一组长长的低矮门柱,完全没有历史上那些著名时期的断头台所具有的庄严肃穆,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断头台、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绞刑台、美国县治安官后院里附设的高大肃穆的绞刑架。在如今的和平时期去看普拉绍夫和奥斯维辛的绞架,让你感到不寒而栗的并非是它们的庄严肃穆,而恰恰是由于它们太平凡家常。可是普拉绍夫那些孩子的母亲们仍然发现,就算是用这么平凡简陋的设备,那些只有五岁大的孩子们仍然混迹于阅兵场上的众人间,亲眼目睹了太多残酷的行刑场面。要跟克劳特沃特一同受刑的,还有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叫豪本斯托克。克劳特沃特之受刑是因为他给克拉科夫城内的叛乱煽动分子写过几封信。而豪本斯托克只不过有人听到他哼唱《伏尔加,伏尔加》和《我的小杜松》等被禁的俄罗斯歌曲,据他的死刑宣判说,他是借机蓄意煽动乌克兰卫兵改投布尔什维克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普拉绍夫营内的绞刑是在一片沉寂中施行的。早先的绞刑都有兴高采烈的看客,气氛欢快,如同过节,可这里绞架上的下落板是在死寂中掉下来的。囚犯们列成方阵,由几个大权在握、志得意满的党卫军来回巡行,比如胡亚尔和约翰,施密特和格林等军官,或者兰兹多尔弗、阿姆瑟、格里姆、里兹切克和施赖伯等军士;如今营里又新派了些女性主管,负责巡查的两位女党卫军都配了警棍,芳名爱丽斯·奥尔沃夫斯基和露伊丝·丹茨。在这样的监管下,死刑犯的哀哀求恳在一片静默中听得清清楚楚。 tujian.org

  克劳特沃特工程师起先吓呆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那个男孩却说个没完。他嗓音哆嗦着跟站在绞架旁的上尉理论。“我不是共产党,司令官先生。我痛恨共产主义。我唱的不过是几首歌。很普通的歌。”负责行刑的绞吏原是克拉科夫城里的一个犹太屠户,以担当绞吏为条件得以豁免早先的罪行。他让豪本斯托克站到凳子上,把套索套到他脖子上。他明白阿蒙想先把这孩子解决掉,免得他再啰嗦个没完。屠户一脚把豪本斯托克垫脚的凳子踢掉,这孩子就给悬空吊了起来,可绞索竟然一下子断了,那孩子脖子上还套着绞索,脸涨得青紫,噎得气都上不来,手脚并用地爬到格特跟前,继续哀哀求恳,以头撞击司令官的脚踝,紧紧抱住他的小腿。这可是最彻底的卑顺了,再度令格特强烈地感到他在过去几个慷慨激昂的月份里确立起来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阅兵场上虽人山人海,却只闻低低的嘶声,如风吹沙丘的喃喃低语,阿蒙从枪套里拔出手枪,一脚把男孩踢开,一枪击穿了男孩的脑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美记者讲述重庆大轰炸:3000吨炸药扔进这座
    ·辛德勒名单——中图社
    ·很多中国人仍有不理性、爱偏激的“少年”特
    ·"官场小说"走俏 众作者:没人看,那才好
    ·谁把郑筱萸送上断头台? 《末路疯狂》披露内
    ·3成多干部每周读书不到3小时 大多称工作太
    ·我少年时代的“丁丁”记忆:只有朋友没有异
    ·《羞耻》打头 大陆首次大规模出版拉什迪作
    ·60岁的《一九八四》一部冷峻的经典 ——中
    ·我们需要何种历史的真实? ——中图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