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作家陈歆耕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废墟上的觉醒》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广州文艺》第五期用整本篇幅同步重磅推出。该书反映地震志愿者的心路历程和感人事迹,以此祭奠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并向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所有人员表示敬意。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评论家雷达看完全书以后认为:“这部作品很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在‘5·12’这个黑色祭日到来之际,《废墟上的觉醒》的问世,具有一种发聩振聋的力度和独特的文学价值。”在书中,作者别具慧眼地把笔触聚焦于志愿者这一新的群体,历时半年多时间,借助高科技手段的速度和能量,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的有关地震志愿者的素材,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这一新兴群体的血肉丰满的形象。公民意识和担当精神是贯穿这部作品的主旨。作品“原生态”式的真实报告,大量感人细节描述和细腻的心理刻画,以及充满忧患意识的思辨,使得这部作品读来撼人心魄,催人泪下,发人深思。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四川团省委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自汶川大地震发生到当年底,在各级团委报名登记参加抗震救灾的志愿者有118万人,被团委直接派遣到灾区的志愿者有18万人。至于自行前往的人不计其数。这是一个庞大惊人的数字。作者在比较了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后发现:大量地震志愿者的出现,是一个新的现象。志愿者自发自愿、冒着生命危险、后果自负参与救援的行动,有着特殊的思想精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树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善美、高洁的复苏与觉醒。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记者傅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