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天舒□
“我们希望用这个奖项推动医学创新,鼓励中青年医药界科研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吴杨奖”专家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在第十届“吴杨奖”颁奖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他的观点。
10月22日晚,两年一度的“吴杨奖”颁出。这个以两位医药领域著名人物——吴阶平教授和保罗·杨森博士来命名的奖项,已颁发了十届。今年,来自感染学、血液内科、整形外科、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药剂5个领域的24位中青年医药领域科研工作者分享了这一荣誉。
1994年设立的“吴杨奖”(1994年~1998年每年颁奖一次),已被誉为“中国医药界级别最高、最权威的非官方科学技术奖”。但在医药圈外,该奖项知晓率并不高。然而,低调并不掩饰着该奖的宏伟目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副总裁、新闻发言人沈如林一语道破:“我们的目标是把‘吴杨奖’办成中国的诺贝尔奖。”
“吴杨奖”管理委员会主任、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李洪山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这个奖的“精品”特色。他说,“吴杨奖”并不针对科研成果来评选,关注的是人,是科研工作者长期的创新研究和对该领域的整体贡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今年的获奖者中,获得血液内科专业一等奖的王建祥,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教授,他从事白血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专业一等奖的蒋建东,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长期以来,他关注抗代谢综合征、病毒和肿瘤的药物研究,并取得重要创新和进展。
郭应禄评价指出,王建祥等获奖者,均是从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实践,整个过程中都有很多创新性研究成果,而且时间跨度很长。我们评选的原则不是看一位专家的某一项成果,也不是支持该专家去搞科研课题,而是看重该专家长期的“贡献度”,针对他对这个领域的贡献进行评选。这一点似乎与众不同,但却更激励中青年专家长期的创新热情,鼓励中青年医药工作者的研究积极性,利用该奖项来促进医药科研水平,以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研究和发展水平,同时希望能发现更多的中青年人才。
李洪山介绍说,14年中,共计有296位国内优秀学者获奖,涉及45个医药专业领域。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