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调控:严把“闸门”不放松 |
2009-05-25 |
|
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的这句话,给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谢俊奇和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杨邦杰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这句话像一声警钟,长鸣在人们心中,让每一个从事土地工作的人都感到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切实严把土地“闸门”
“要在土地问题上不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就必须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严把土地‘闸门’”。没有寒暄,谢俊奇委员与记者一见面,就直入主题:去年9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通知》),与2004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一起,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土地管理和调控政策体系。
“实行土地责任制,是进一步严把土地‘闸门’的核心。”谢俊奇委员说,今年起我国对城市用地审批进行了重大调整,以前依法由国务院分批次审批的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调整为每年由省级政府汇总后一次申报,省级政府对城市建设用地负总责。
“严把土地‘闸门’,我国在继续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的同时,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谢俊奇委员说,这种手段首先体现在农民征地补偿安置上。以前征地补偿安置原则强调的重点是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现在加上了“长远生计有保障”。按照这个原则,就必须充分重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通知》规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按有关规定纳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不足部分由当地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解决。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次,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缴入地方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过去土地出让金多是地方的“小金库”,有的地方要占到地方财政支出的60%—70%,现在纳入预算管理,就意味着纳入人大的监督体系,低价出让土地、零地价等违规违法的行为就受到监督。纳入预算后,国家又规定了支出方向,先用于征地补偿安置,再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廉租住房建设等,有效地抑制了地方的用地冲动。
第三,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标准,并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交纳范围,由过去按项目下达标准征收调整为按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征收。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建设用地的成本,“寅吃卯粮”的现象将得到很好的遏制,引导各地盘活闲置、空闲、低效的存量土地。
第四,根据土地等级、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等,统一制订并公布各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过去,工业用地多以协议的方式转让,暗箱操作、黑箱操作在所难免,低地价、零地价甚至负地价引资也时有发生。现在国家规定工业用地也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价标准,牺牲土地资源求发展的行为也得到遏制。
土地整理优化发展空间
保护耕地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与民族生存,而发展又需要土地。杨邦杰委员认为,惟一的出路就是要在严格控制供地总量的同时,切实转变用地方式,把解决发展用地的主要途径切实转变到内涵挖潜上来,通过土地整理优化发展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杨邦杰委员认为,通过土地整理,可以保障发展所必须的用地。他说,据估算,我国城镇土地至少还有40%的潜力。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土资源部的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专项调查表明,全国共有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合计395万亩,相当于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二是我国农村人均居民占用土地218平方米,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的上限。三是各地工业园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大大小小的工矿企业用地,也有内涵挖潜的巨大空间。四是我国还有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土地约2亿亩。
针对搞好土地整理,为建设用地提供发展空间,杨邦杰委员提出了3点建议:第一,搞好城市土地整理,挖掘发展空间。近10年内城市建设用地的97%将来自于城区存量土地,可实现城市发展不出城。城市土地整理包括旧城改造,城市建成区内的闲置、废弃地的回收使用,濒临破产企业土地的盘活等。
第二,搞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置换发展空间。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合理规划,发展小城镇、中心村,整理“空心村”,腾出了许多土地。
第三,搞好基本农田整理,建设高标准优质农田,开拓发展空间。我国约有9亿亩中低产田,通过农地整理,在增加耕地的同时,提高了农田的整体质量,相当于耕地增加。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