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从省国土厅获悉,我省最新上报的32个高产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已经国土资源部审查通过,建设总规模75万亩,预算总投资10.4亿元,项目区面积和投资额位居全国第二。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原有耕地将全部达到高产稳产农田标准,还将新增耕地2.7万亩。2004年以来,我省利用新增建设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等资金,全面启动粮食主产区国家投资、省级投资高产农田建设工程。初冬时节,记者在江陵县熊河镇花南村马家寨土地整理项目区看到,推土机在“高岭子”地上欢叫着,工人们在田间铺设涵管。村民沈长新高兴地向村主任黎发仁打听,“明年春耕时能完工吧?”黎发仁说,“就是赶农闲施工呢,到时你一亩地收两亩的粮!”马家寨项目是今年新开工的国家投资项目,9月20日动工,明春完工后可新增耕地69公顷。土地整理不花农民一分钱,增加了耕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受到项目区农民的一致欢迎。襄樊市襄阳区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厚德算了一笔经济账:新增耕地88.56公顷,每年种小麦和水稻可新增142万元收入;土地质量提高,水稻和小麦的产量提高可增加166万元收入;耕作环境改善后,灌溉成本少了,年节约成本41万元。
解读:让希望的田野更宽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土地,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近年来,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之称的湖北逐渐感觉到了土地的紧张:人口不断增加,耕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工业化、城市化加剧了土地紧张,新农村建设需要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耕地,如何缓解人地矛盾,并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早在2004年初,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高产农田建设的战略决策,拉开了我省粮食主产区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的序幕。从陈榨村新增的收割机说起初冬的中午,公安县夹竹园镇陈榨村的赵永钦老汉信步走在新村村头,和记者谈起几年前的情形:“种的是低湖田,靠的是老天爷,天晴一把刀,下雨一把糟。”他说,播了种子难有好收成,就是收点粮食要运回家,也只能肩挑背扛。当时稻谷成熟时,村民请来的收割机停在国道边,由于路太差,硬是开不进去。2004年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包括陈榨村在内的4个村拉开,土地部门将高低不平、渠道不畅的农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标准农田。为配合项目建设,40多家农户搬到村口的国道边,建成了一片新村。卫生部门在村头建了灭螺池,交通部门开始修建通村公路。“今年9月中旬,镇上在这儿开了个农机展销会呢!”赵永钦指着“小洋楼”前面宽阔的村公路,讲得眉飞色舞,“几百台收割机、耕田机都停在这儿,全镇人来这儿选购,我们村一口气买了50多台。”“我家就买了一台,明年可要收费服务啊!”路过此地的村民戴开明插了一句,两人开怀大笑起来。戴开明告诉记者,土地平整以后,他和乡亲们放开手脚进行结构调整,以种粮为主兼种瓜果蔬菜,现在一亩田相比以前直接增收200多元。陈榨村的变化是我省土地整理项目区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家和省里拿出部分新增建设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等资金捆绑使用,开始了对农田基本建设史无前例的大投入,土地整理这项崭新的事业随之全面展开。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高产农田建设是一项涉及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环保、交通等部门的系统工程,国家和省级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方连片的农田带来了什么“哗”地一声,洪湖市峰口镇全胜村村主任赵玉强打开村头的泵站阀门,河水沿着田边的渠道汩汩向田里流淌。他说,“以前灌溉是大河到小沟,小沟灌农田,一亩地得一个壮劳力忙上半天。土地整理项目建成后,现在谁家要用水,给村里打个招呼就行了。”赵玉强搓搓手,向记者解释,“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种地的多是老年人,过去劳动强度太大,很多地都抛荒了;土地整理之后适合搞机械化作业,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就上来了,这不,稻谷一收,油菜又种上了。”一马平川的农田,纵横阡陌的田间大道,加宽的田埂上辣椒、蒜苗排成排,赵玉强看着说着,不禁笑出了声。据统计,2003年以来,洪湖市共争取了国家和省级投资项目9个,全部完工后可增加耕地面积近500公顷。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农民从土地整理项目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项目进行中需要拆迁房屋、祖坟的,只要我们解释、补偿工作到了位,农民都很配合。”洪湖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龙泽发说,“现在,很多项目区以外的农民经常找到土管所,询问什么时候为他们整地。”在丘陵较多的襄樊项目区,土地上同样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弯弯曲曲的田埂不见了,杂草丛生的荒坡不见了,破旧的小泵站不见了,用了几代人的土渠、土堰不见了……望着眼前的农田,南漳县九集镇邓集村的熊国强说,“这样的图景,我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种水田”曾是熊国强的一个心愿,因为水田的效益远远高出旱地。土地整理后,灌溉条件的改善让熊国强实现了心愿。“我家的3亩旱地变成了水田,以前只能种一季棉花和一季小麦,现在可以种一季小麦和一季水稻,小麦亩产量提高了100公斤,水稻亩产量达到600多公斤,一亩水田的效益比旱地多出四五百元!”省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大多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田块高低不平,大小不均,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他介绍,投入土地整理的项目资金,50%左右用于农田水利建设,20%至30%用于田间道路建设,其余则用于土地平整和生态保护工程。“土地开发整理,不掏农民一分钱,只为农业多挣钱。”枣阳市兴隆镇大西村村头,一幅写在墙上的标语吸引了记者的视线。“这都是农民自己写的,可见土地整理真正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枣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昌旺笑着说。高产农田建设机制正在形成有专家指出,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里,农民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阶段,开展高产农田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把这件好事办得更好?包括国土部门在内的各级政府部门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探索,形成了一股建设高产农田的热潮。有的县市把高产农田建设列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议题,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随时研究解决项目、资金和工程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如天门市整合各部门力量,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小农水”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和通村公路资金集中向高产农田项目区投放,将其建成高产农田土地整理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中,许多基层土管干部背着被子行李、锅碗瓢盆吃住在工地,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如枣阳市土地整理中心干部曹子明连续几个月奔波在项目区里,突发脑溢血,殉职在工地上。各地国土部门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公告制、监理制。每个项目都明确了项目法人,项目法人由项目所在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对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管理全过程负总责。今年9月,国家投资江陵县马家寨等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开标时,县国土资源局邀请了县纪委、公证处、电视台监督,随机抽取了7名代表组成评委,评出的8家中标单位中,有6家是外地企业。在制度建设方面,各项目单位根据项目管理的实际,出台了《湖北省高产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设计技术标准》、《湖北省高产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立项现场踏勘暂行规定》、《湖北省高产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测量技术规范》等。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董卫民认为,随着这些规范和标准的制定,高产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我省高产农田项目建设逐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