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天还没到,国土资源系统就早早迎来了一个科学的春天。
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国土资源部的两个科研项目——《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和《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文昌、黄润秋代表项目完成单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颁奖。
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发展能源、水、矿产资源和环保技术放在了科技攻关的优先位置。
3月,全国两会召开,科学进步和自主创新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共收到议案1006件,其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最为集中的议题之一。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不仅明确提出要把加快科技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且提出要加大科技投入。2006年,从国家财政中安排716亿元用于科技发展。
2000年,经国土资源部党组批准,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创新计划(“861”计划)全面启动。这个计划确定了国土资源土地利用变化、基础地质调查、资源勘查与资源安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等八大领域科学研究重点,提出了建立支撑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对地观测、深部探测、灾害监测与防治等六大技术体系及前沿基础研究发展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5年过去了,在国家创新科技计划强大支持下,国土资源部主管的地政、矿政、海洋、测绘、地调工作,样样工作科技含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积极参与国家创新计划
“十五”期间,国土资源部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1项;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4项、参加3项;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10项;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承担国家科学条件平台项目几十项;承担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项目3项。各项经费总计近5亿元,创造了国家历次五年计划之最。
据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黄宗理介绍,目前所有项目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不仅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而且不同程度地有新发现、新突破。
特别是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从2001年开钻,至2005年4月胜利竣工。“中国第一井”深入地下5158米,工程建立了深入地下多学科的金柱子,提供了巨量物质深俯冲的科学证据及深俯冲与折返的精确定年,发现了来自深部地幔的新矿物,建立了新的动力学模式,在国内首次利用科学钻探,验证了结晶岩地区强反射层与韧性剪切带和岩性界面有关。发现地下深部流(气)体异常与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3级大地震有关。经脱氧核糖核酸鉴定发现了在5000米深度的岩石与泥浆中均含有地下微生物的新家族,并培养出微生物活体。“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入选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成为“十五”期间国土资源参与国家科技创新计划的亮点。类似的亮点还有。比如,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确定典型矿集区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建立中国大陆成矿理论体系,发展和应用找矿新理论和新技术圈定大型矿集区的战略靶区。此外,科研人员自主开发的多项深海油气和水合物勘探新技术,为海域能源发现提供了科技支撑,进一步提高了深海资源的探测能力。
以科技创新支撑起国土资源事业
从2000年开始,国土资源部瞄准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等关系国土资源事业长远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集中资金开展创新研究,陆续启动了大型矿集区深部精细结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现代化技术集成、长江三峡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等9项专项项目,成像光谱填图技术、电磁探测技术、数字土地数据库框架结构与标准研究等40余项重点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有力支撑。
——基础研究一直站在前沿领域。
科学的基础研究是发展的起点。基础打不好,创新就无从谈起,服务就无所作为。“十五”期间,国土资源部在基础研究上,一直强调要站在前沿领域。 tujian.org
首先是强化了土地制度和政策的创新性研究。小城镇土地制度与政策研究、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研究和征地制度改革研究等项目,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土地管理决策依据。
其次,在地球科学方面的多项研究,走到了国际地学研究的前端。中国岩石圈研究揭示大陆地壳深部三维结构,为地质资源勘查、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发展地球科学理论开辟了新的道路。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壳与上地幔构造运动的新构架,为找矿勘探和减灾防灾增加了基础地质知识。建立了中国中央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取得了对南北板块会聚新认识。自主开发的中国地学大断面与深部探测数据库共享平台,为基础地质研究、矿产资源调查和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推进研究的资料宝库。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使我国的鸟类、真兽类哺乳动物、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等领域的研究迅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元古代古生物化石的重大发现,对探讨生命科学和地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地层学研究成果达到国际水平,迄今已经收获5枚“金钉子”。微区年代学研究成果丰硕。
再次,西部水、土资源基础研究成效显著。在西北内陆盆地水循环系统与水资源演化规律,水—土—生态协调利用与保护,水土资源合理匹配与调控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西南岩溶研究揭示了岩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传输规律,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模式。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发挥重大作用。
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与应用研究全面展开,系统建立了针对全国不同区域、县级尺度和土地系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在6个省试点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县级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大纲(指南),为全国开展县级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规范;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初步揭示了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土地整理生态研究为土地整理规划的制定实施奠定了基础;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变化规律及预测、土地用途分区研究等为土地资源管理从数量管护向质量、生态管护提供科学依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部分成果已转化应用于土地管理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运用科技成果寻找矿产资源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西南“三江”找矿重大突破。罗布泊及外围钾盐资源评价研究建立了“高山深盆迁移”和“两段式”成钾新理论,在罗北凹地发现了超大型卤水钾矿,实现了我国找钾的第二次突破。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研究与地球化学块体理论等创新成果,显著提高了矿产资源预测能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油气资源预测方面,在青藏高原重点沉积盆地发现新油气,相关研究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新能源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有重要进展,首次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并圈定一批资源勘探远景区,将对我国海上新型能源的勘探开发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南海油气资源调查评价获得丰硕成果,开发的深海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首次揭示了深海陆坡区沉积盆地基底。实施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北黄海海域油气资源勘查与评价。
——信息化建设和高科技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应用凸现优势。
信息化带动资源调查、政务管理现代化,国土资源管理数字流基本贯通。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建成,为国土资源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加速了政务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开发研制成功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化技术、土地资源调查3S集成技术和装备,解决了野外地质调查信息同步数字化,土地利用调查信息图、数、实地一致的关键技术难题,改造了传统工作方式,实现了资源信息源头的数字化。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已成功实现信息资源、软/硬件资源的远程共享和协同操作,使束缚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的技术天堑变通途。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应用高科技,对地观测技术能力大幅提高,构建了低空—高空—航天系列化高精度遥感技术。重点发展了高分辨率航空磁测及成像光谱技术、无人机—飞艇低空遥感技术,成果产品已实际用于土地调查、海域高精度航磁调查、矿产资源评价、高分辨率城市基础信息调查等领域。
——地灾防治研究助力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十五”期间,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为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三峡库区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初见成效,对136个重大崩滑体实施专业监测,对1226处灾害点开展群测群防,成功发现和预警了41处灾害点(涉及9622人),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覆盖奉节县城区的地面位移监测网、基础数据库、管理分析系统及预警决策系统。崩塌滑坡实时无限监测预报系统成功应用于滑坡监测工程。中国西部重大工程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取得新进展。完成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羊八井隧道与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地应力测量任务,获得昆仑山8.1级地震前后的地应力对比观测资料。在青藏铁路沿线鉴别114条活动断层、6个移动冰丘、24条构造裂缝带、14个滑坡体和7个泥石流灾害区。地质灾害评价在西气东输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完成长约4000公里西气东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时提出绕避改线建议,取得了较好的避灾、减灾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土资源管理的监测手段和质量大大提高。
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步入业务化运行。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方法日臻成熟和完善;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满足了政府宏观管理土地市场的需求;环北京地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全面完成。
地质灾害环境领域的研究,解决了滑坡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短期预报、快速反馈关键技术,建立了三峡地质灾害动态监测预警技术体系,为我国区域性突发地质灾害监测及快速反馈机制的建立提供科技保障及示范。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获得广泛应用。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取得显著效果。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与数据无线传输技术全面推广应用。
——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大有收获。
一直领先于国际的地球化学填图技术体系不仅继续领先于国际,而且已经成熟,为寻找大型矿床提供了重要线索。卫星遥感、航空物探及特殊景观区化探等快速勘查新技术难题基本解决,显著提升了西部资源评价能力,发现一大批重要矿产地和勘探靶区,找矿效果十分显著。深部矿产勘查新技术进展显著,地震勘探和流体蚀变填图等新技术,揭示出大型矿集区深部精细结构与含矿信息,重现成矿系统时空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冷冻日晒分离—太阳池集热沉锂—水浸碳化提纯”整套低成本提锂新工艺,为年产5000吨碳酸锂国家产业化示范工程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撑,由此开创了我国盐湖锂产业,有望变我国锂进口国为出口国。非金属综合利用技术得到显著提高,高长径比矿物改性技术等非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提纯设备成功研制。以磁筛为代表的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显著提升铁矿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区调现代化系统、三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土地变更调查现代化技术、数字土地数据库标准等,都顺利实现了转让或进入了转化阶段。
以科技管理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取得的多方面创新成果,离不开项目管理新机制的推进。黄宗理说,科技管理的新机制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助推器。
2000年,结合国土资源“十五”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国土资源部的科技项目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在立项上,从过去的科学家自由申请转变为以国家需求、部工作目标任务为指导,同时鼓励科学家的自由探索,形成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选项机制。在项目的实施上,以基地建设为中心,稳定支持与竞争开放相结合,实现项目、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相统一。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个管理的模式是,将紧密围绕国土资源部的中心工作、对国土资源领域科技进步带有全局性和带动性、需要有一批科技人员相对长期稳定进行研究的项目,列为重点项目。对跨领域的、需要组织多学科科技力量联合攻关,且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需要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必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一般采取专项计划的组织形式,项目执行采取滚动式管理的若干项目的集成。
通过建立专项项目专家负责制和重点项目负责人竞聘制等管理措施,在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计划全面实施的过程中,提高了管理效率,激励了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脱颖而出,从机制上有力地推动了国土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
在“十一五”开局看“十五”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科技兴地”的大旗已在中华大地上高高飘扬。 tujian.or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