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资源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百色市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今年南宁市将保持适度土地供应总量 稳定地价水平
2009-05-25
保持适度的土地供应总量,稳定地价水平,保持城市各区域用地均衡供应是南宁市国土资源局2006年的重点工作。

新一年土地供应的思路,凸现了南宁市区域发展的若干热点。2005年的土地政策起到了保持稳定总量供应、调整房产结构、保持房价稳定的作用。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的协调配套发展、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等深层次问题还在继续探索之中。

2月10日,南宁市土地交易中心大厅里,巨大的显示屏翻滚着南宁市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公告,其中一条公告就是关于江南大道标号为GJ2006-01地块的挂牌转让信息。

“今天才是公告登出的第一天,企业还要测算地块的价值,况且他们也不想把资金押滞在这里。”南宁市土地交易中心主任钟军安一边拿着南宁市2006年全年经营性用地公开出让统计表一边笑着解释。从2002年起,南宁市的土地供应计划便从这个面积约为2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向全社会公告出来。

今年南宁市的土地供应从以往集中于埌东、凤岭逐渐遍布南宁市各个区域,相思湖新区从今年开始了土地的供应。邕宁撤县并区后,蒲庙、良庆区的用地供应也已纳入了南宁市全年的供应计划。

自2001年国土资源部发布11号令要求经营性用地实现“招拍挂”方式出让以来,制订年度经营性用地出让计划就一直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从2002年开始,南宁市土地供应数量一直没有大的波动。直到去年9月份,南宁市国土资源局便以公函的形式向各区的职能部门征询2006年的土地供应计划。根据南宁市经济发展计划、产业政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各城区经济发展需要和土地市场状况,认真分析计划出让土地的出让成熟条件,统筹编排地块的出让时间。

2006年,南宁市的土地供应总量上仍然沿袭以往的适度政策,并逐渐从集中在埌东、凤岭片区向江南、高新区、相思湖新区等区域转移。

“2006年,南宁市土地供应将遍及南宁市所有区域,土地供应相对于以往更加平衡,这将带动南宁市均衡发展。”钟军安说,“土地价格实际上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并不大,有时候甚至是房价影响到土地价格。房地产开发商是看着商品房的价格来买地的,况且地块的开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从今年的土地供应价格无法看出房地产价格的走势。”

房地产业的多角博弈已是众所皆知。2006年,它仍将演绎着土地供应和商品房价格均衡逻辑。今年1月,位于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一块面积为102.443亩的地块拍出了1.86亿元的天价。

从土地供应的区域来看,今年的土地供应主要集中在江南和凤岭,今后的热点仍然是凤岭。但从土地供应的趋势来看,在凤岭之后,江南将成为下一个房地产开发的重点区域。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水泥、钢材、建材等行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为了消化这些原材料,发展房地产业是最有效的方式。

土地市场对房产市场的传导效应起码要有两年的时间,也就是现在的拍卖地块要从房地产商到消费者手中最少要经过两年的时间。何况能够卖出几百万元一亩的地块在南宁毕竟是极少数的。

另外,商品房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将由房地产税费来决定。一般来说,各种房地产税费占房价的30%左右。而在税费的政策上,南宁市今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内蒙古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总价8.81亿
    ·南京推出7幅地块出让 太平南路出让地下土地
    ·广东省国土资源监督检查条例元旦正式实施
    ·大规模调查表明:多数安徽农民不赞成土地私
    ·内蒙古: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全面推进
    ·深圳市出台了八大政策严管土地
    ·贵阳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会议召开
    ·广西国土资源厅实行新闻发布制 及时通报工
    ·江苏明年实现国土资源政务电子化
    ·厦门市土地管理出台新举措 保护失地的农民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