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资源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法合作研究30年成果斐然
青藏高原地学研究步入新阶段
2011-03-14

  为纪念中法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地学合作30周年,9月14日,中法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动力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在研讨会开幕式上提出,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地学研究已从基础研究转向为社会需求服务。他表示,国土资源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地学研究,全力以赴支持中外地学合作。

  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的“中法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地球科学合作研究”(1980~1984年),是我国打开国门后的第一项国际间的大型科学合作,开启了中国地球科学国际合作的新时代。在过去30年中,国土资源部先后组织了两轮中法合作地学科研项目。围绕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的构造格架、形成演化,地壳、地幔结构和深部驱动力等开展研究,共同出版大量论文和专著,使中法两国在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动力学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30年间,先后参加合作的中法科学家达300余人,产生了一批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地学研究著名学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和美国科学院院士,有的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外国专家友谊奖,许多人获得国际和国内的重大科技奖。在中法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合作研究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地质科技工作者,已经担当起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动力学研究的重任。

  汪民在讲话中指出,当前,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动力学研究仍然是国际地学研究的大热点。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大陆动力学的问题浩瀚广阔。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是造山的高原,对大地构造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持续研究,需要全世界科学家联合攻关。只有持续的研究,才能真正建立起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的自然王国。

  他说,现在,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的地球科学研究已经步入新的阶段,从大陆动力学和活动论的角度出发,许多科学家更为关注重建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结构、再造特提斯的演化、聚焦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以来高原隆升和周缘造山带的崛起,探索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深部地壳—地幔结构对陆壳行为的制约等重大问题,更加关注青藏地区的资源、能源前景,并为防止地震灾害提供科学基础。汪民说,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研究正从单纯的基础研究转向为社会需求服务,拓展了基础研究的视野和为经济社会服务的领域。

  法国科学家奥贝尔和阿列格尔共同回忆了中法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合作30年的历程。他们表示,中法合作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合作不仅有巨大的科学意义,也使法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人,见证了中国30年开放和改革发展。他们很荣幸为中国发展贡献了一点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法喜马拉雅科学考察队中方队长李廷栋表示,30年间,中法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合作研究从最初的喜马拉雅山扩展到秦岭、冀东、桂林、滇西等地,中国科学家也考察了法国东西大陆。中法青藏高原[QingCangGaoYuan]合作是中外地学合作中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研究地域最广的项目,将在世界地学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相关链接
    ·贵州全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打造战略资源性产品交易市场平台
    ·立法推行煤矿充填开采
    ·人大代表呼吁制止萤石贱价出口
    ·页岩气:接续资源的“新亮点”
    ·理顺煤炭管理体制很关键
    ·早转早主动 不转没出路
    ·重庆“十一五”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明显提高
    ·2010年中国矿业循环经济论坛举行
    ·“中国英雄”荣获怀化“十大新闻人物”特别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