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资源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记在地质找矿中重振雄风的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2011-03-17

  唱响《勘探队之歌》

  ——记在地质[DiZhi]找矿中重振雄风的浙江省第七地质[DiZhi]大队

  今年2月,浙江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一行八人,到浙江省地勘局第七地质[DiZhi]大队蹲点调研,并将所见所闻所感发表在微博上。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看到后深受感动,并在微博中倡议:“向为祖国找矿而奔波在荒山僻岭的地质[DiZhi]队员致敬!”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地质[DiZhi]队员的关注从虚拟的网络迅速扩展到现实生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批示中指出,让社会各方面了解、关心和支持地质[DiZhi]找矿工作,对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开展其他地质[DiZhi]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大力发掘宣传地质[DiZhi]人的精神风貌。本报今日起开辟专栏,报道地质[DiZhi]工作者的那份执著与坚守。

  3月11日,正在浙江调研的国土资源部调研组一行,赶赴丽水、建德等地,与地质[DiZhi]七大[QiDa]队的地质[DiZhi]队员们座谈,到探矿第一线体验地质[DiZhi]队员们的生活。本报今日刊发的调研组撰写的通讯《唱响〈勘探队之歌〉》是专栏第一篇。这篇通讯,让我们从中感受这个“地质[DiZhi]找矿功勋单位”、“全国地质[DiZhi]勘查行业先进集体”的精神风貌,鼓舞地质[DiZhi]人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作出新贡献。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50多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唱着《勘探队之歌》,迈进群山连绵的丽水市,开始了薪火相传的探矿之旅。

  50多年后的今天,岁月如歌,豪迈依旧。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三岩寺螺蛳田背12号,地处城区边缘的浙江省地矿局第七地质[DiZhi]大队队部大楼并不显眼。但走进楼内,会议室悬挂的一幅幅领导题词却顿时让人感觉厚重。“艰苦奋斗,开拓前进”,这是温家宝同志的题词;“艰苦奋斗建基业,改革开放创辉煌”,这是邹家华同志的题词。十几年前的题词,至今仍激励着地质[DiZhi]队员们。10年找到3个大中型矿的高级工程师陈升立头发稀疏,额头敞亮,实际年龄只有43岁,镜片后笑眯眯的眼睛告诉我们:为找到大矿、好矿,无怨无悔。

  建德市乾潭镇周家坞地区金钼多金属矿普查项目部,距交通干道还有约40公里的盘山路,项目部租住的农民房屋外墙上,贴着醒目的蓝底白字:“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富饶的宝藏。”在这里,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分队长金乾泰领着一群年轻的“80后”大学毕业生,整整会战了两年,能否发现大型钼矿将于今年六七月份揭晓。

  地质[DiZhi]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地质[DiZhi]七大[QiDa]队的队员们精神抖擞地奋战在地质[DiZhi]找矿第一线。

  “地质[DiZhi]队如果不努力找到大矿和好矿,还叫什么地质[DiZhi]队。”

  陈启强,地质[DiZhi]七大[QiDa]队队长、党委书记,1961年出生,17岁成为一名地质[DiZhi]队员。这个高大壮实的汉子,三次提到此生的最大心愿,就是能为浙江找到大矿、好矿。他说,“地质[DiZhi]队如果不努力找到大矿和好矿,还叫什么地质[DiZhi]队。”

  走进地质[DiZhi]七大[QiDa]队50多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会更能理解这番话的凝重。地质[DiZhi]七大[QiDa]队成立于1958年,曾屡创辉煌,在浙西南地区地质[DiZhi]普查勘探中发现矿种57种,探明储量矿种26种,大中型矿床20余处,潜在经济价值500多亿元。先后探明遂昌治岭头金矿等为代表的大中型矿床,为国家提供了一批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地。

  七大[QiDa]队曾荣获“地质[DiZhi]找矿功勋单位”称号,2007年又被评为“全国地质[DiZhi]勘查行业先进集体”,是浙江省地勘队伍中唯一一支两次获得全国地质[DiZhi]找矿最高荣誉的地质[DiZhi]队,连续16年保持浙江省“文明单位”称号。

  荣誉背后有不为人知的辛苦和心酸。陈启强说,在遂昌金矿的矿山公园里陈列的展品中,与走遍千山万水、付出千辛万苦找到金矿的地质[DiZhi]队员有关系的,只有一个地质[DiZhi]包、一张奖状、一个茶杯。陈启强带领省委组织部的同志参观这一幕时,顿时泪流满面。

  这还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整整十年时间,整个地质[DiZhi]工作进入低潮。国家对地质[DiZhi]勘查的投入几乎“断奶”,地勘事业费用不足,地质[DiZhi]工作量下降,地质[DiZhi]队员们对市场一窍不通,但必须到市场找“饭”吃。童朝旭,1981年参加工作,干了12年区域地质[DiZhi]调查,承担的项目曾经两度获原地质[DiZhi]矿产部的科技进步奖。当单位困难到连工资都发不出的时候,不少人各奔前程,童朝旭当了一年个体户,与另一位高级工程师合伙做防火板材生意,亏损5万元。后来地质[DiZhi]七大[QiDa]队为童朝旭配了4名技术人员、1名工人、1台钻机,助其在工程勘察领域开拓,现在这支队伍每年向地质[DiZhi]大队上缴近七八百万元的利税。负责建德市乾潭镇周家坞地区找矿任务的三分队队长金乾泰,一度改行搞过爆破,担任过省爆破协会秘书长。

  困难大到这种程度,地质[DiZhi]七大[QiDa]队却始终没有完全放弃地质[DiZhi]找矿,而是保留20人左右的队伍专门从事地质[DiZhi]找矿,“没钱也要养活这些人。”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省地质[DiZhi]勘查局局长华宣奎的话说,这是全省唯一没有中断过地质[DiZhi]找矿的地质[DiZhi]队。尽管如此,地质[DiZhi]专业技术人才的补给依然存在严重断档,地质[DiZhi]七大[QiDa]队最少时只有10名左右同志仍然从事地质[DiZhi]找矿。负责劳动人事工作的曹青莲说,地质[DiZhi]七大[QiDa]队有10年时间没招地质[DiZhi]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直到2006年以后才开始大规模地引进地质[DiZhi]专业技术人才。如今,地质[DiZhi]七大[QiDa]队直接从事地质[DiZhi]找矿的同志有100多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因为对地质[DiZhi]找矿的坚守,保留了地质[DiZhi]找矿的神圣火种,当地质[DiZhi]找矿的春天到来时,他们才能够在地质[DiZhi]找矿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富饶的宝藏”

  作为全省地勘行业的领头人,华宣奎提出,必须坚持“地质[DiZhi]立局,地质[DiZhi]立队”。

  按照“地质[DiZhi]立队”的思路,地质[DiZhi]七大[QiDa]队对地质[DiZhi]工作重新布局。根据实际,区分从事自主和商业性地质[DiZhi]工作队伍,地质[DiZhi]一分队以丽水片自主矿业权项目和中央地勘基金为主,三分队以杭州片自主矿业权为主,这两个分队不允许承接其他商业性地质[DiZhi]工作。地调院在做好部分计划内地质[DiZhi]项目的同时,允许承接商业地质[DiZhi]项目,实行市场经营承包责任制模式管理;新疆分队以商业性地质[DiZhi]工作为主。该局重点加强了自主和基金项目在人才和资金上的投入,采用各种措施保证从事计划内项目人员的收入,同时出台了找矿奖励办法,加大对地质[DiZhi]工作成果的奖励力度,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坚定找矿的信心。

  这一管理模式,推动地质[DiZhi]七大[QiDa]队找矿取得阶段性成果。

  建德市乾潭镇周家坞矿区,已经对地表矿化蚀变强烈地段和地表含钼石英脉群进行浅部控制,对岩体的含矿性进行了解。地质[DiZhi]七大[QiDa]队还邀请地质[DiZhi]专家——中国地质[DiZhi]调查局原局长叶天竺,广东省地质[DiZhi]局原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陈易玖和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局的专家们齐聚矿区进行会诊。专家提出,要充分利用物探手段进行深部找矿,同时认为该地区具备找大矿、找好矿的地质[DiZhi]背景,要进一步加快对物探成果的深部验证,并初步确定3个千米以下的钻孔。

  庆元县某铅锌多金属矿区,施工钻孔中见矿,矿体厚度4米以上,品位8%以上。

  遂昌县某萤石矿区地质[DiZhi]普查项目已发现3条矿化带。

  中央地勘基金项目浙江省遂昌县徐村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普查也取得了找矿突破。

  浙西南位于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上,相邻的江西、福建、安徽等地都已找到大型金属矿。省国土资源厅勘查处副处长邱鸿坤介绍,浙江有可能找到大型金属矿。目前,全省的地质[DiZhi]调查程度较高,但基础地质[DiZhi]研究程度很低,矿床勘探深度也较浅。地质[DiZhi]找矿需要信心和经验,首先要树立信心,其次要认真去找。对这番话,我们的理解是,地质[DiZhi]找矿关键在于人,在于有好的体制、机制,更好地激发地质[DiZhi]人才的找矿积极性、创造性。

  “地质[DiZhi]工作流动、分散,‘三光荣’是永远的精神支柱”

  两年来,建德市乾潭镇周家坞矿区项目组成员每年有超过8个月的时间工作在找矿第一线,每天的主要工作,要么是早上7点多上山采集样本等外业工作,要么是整理资料等内业工作,常年在山沟沟里跑,他们几乎没有双休日的概念,干完一个项目,很快就要到另一个项目工作

  地质[DiZhi]工作高度流动、分散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的工作,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

  与过去比,地质[DiZhi]七大[QiDa]队的经济条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包括每人都有的“五险一金”,全队人均年收入7万元,地质[DiZhi]专业技术人员人均年收入9.2万元,分队长年收入能达到十五六万元。同时,地质[DiZhi]七大[QiDa]队积极推动离退休职工待遇等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2010年,地质[DiZhi]七大[QiDa]队为每位离退休职工发放补贴9300元,对80岁以上的职工每月增发200元,离退休职工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在职职工,还在医疗上给予老同志二次报销等政策。全体职工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陈启强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下决心稳定队伍,干地质[DiZhi]也能致富”。他又说,花钞票稳定人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倡导核心价值观,给予地质[DiZhi]队员更多的真情和认同,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让新一代地质[DiZhi]人真正延续“以献身地质[DiZhi]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

  事业单位的编制,优先用于引进地质[DiZhi]人才。全队开展“百人团队”建设活动,择优选入3年以上工龄、年龄小于45岁、有独当一面能力的工程师,其中主要是地质[DiZhi]专业技术人员。地质[DiZhi]七大[QiDa]队重点培养这些同志,为每位同志配备5000元以上的笔记本电脑,每月增加300元补贴,学习、考察、入党、提干等优先考虑。今年已从这些同志中提拔了5人。地质[DiZhi]七大[QiDa]队还举行技术比武等,30多名地质[DiZhi]专业技术人员,在找矿第一线进行地质[DiZhi]剖面测量、钻探岩矿心编录、岩矿石标本肉眼鉴定描述、地质[DiZhi]图解读讲解等竞赛活动。

  这些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举措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起到了作用。

  陈升立,有民营企业开出50万元的年薪邀请加盟,但被他拒绝;前些年有资格在杭州购买经济适用房,但被他退回,仍旧住在丽水基地的旧房里。陈升立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想出找矿成果,在地质[DiZhi]队里会有比较好的基础,有问题大家可以一起商量。丽水的住房离办公室近,加班方便。这位心静如水的年轻人,最兴奋的事就是钻孔下去见到矿。我们问:“长年在野外,会烦吗?”陈升立面带微笑地说:“白天在山上跑,晚上干内业,没有时间烦恼。”

  有机会陪同叶天竺等专家一起工作,受到专家指点的陈宰松,今年只有26岁,目标是往技术负责人的方向发展。接下来,他就要独立负责一个项目。陈宰松的办公桌上放着印有“百人团队专用电脑”以及地质[DiZhi]七大[QiDa]队标志的笔记本电脑。用三分队队长金乾泰的话说,队里的“80后”对野外的认识还有不足,但在计算机制图等方面,“50后”则自愧不如。“80后”能不能吃苦?金队长赞许地说,现在的山不好爬,植被越来越茂盛,而且大多没有路。但年轻人体力好,几乎每天都往山上跑。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地质[DiZhi]七大[QiDa]队,每位新加入的大学生,都有一堂必修课,那就是地质[DiZhi]七大[QiDa]队的发展史和“三光荣”精神。

  2011年,浙江省将深入推进“751”地质[DiZhi]找矿工程,即加大7个重点勘查区、5座老矿山整体勘查和淳安银山、诸暨璜山—绍兴平水一带整装勘查力度,争取在能源和重要金属矿产资源找矿方面有重大进展。华宣奎说,地勘系统上上下下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同时,把地质[DiZhi]找矿主导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地质[DiZhi]找矿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找到大矿、好矿绝非易事。但我们相信,浙江省第七地质[DiZhi]大队一定能在地质[DiZhi]找矿大突破的进程中大展宏图。

     相关链接
    ·我国海洋预报减灾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中华人
    ·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经验
    ·海洋经济加速发展方式转变--中图网
    ·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避免影响能源
    ·海洋部门加强放射性应急监测--中国图鉴社
    ·航遥中心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在“省部合作”
    ·我国设立首批47片整装勘查区--中华人民共和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将率先开展深部矿调
    ·记在地质找矿中重振雄风的浙江省第七地质大
    ·为煤矿构筑一道好“梁”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