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最后一次上天安门城楼的刘少奇(资料图)
延伸阅读:
·“文革”前党内不正常局面:毛泽东处理工作刻意绕过刘少奇 ·王光美:毛主席虽然对少奇很不满,但没要把他整死 ·诬陷刘少奇的三顶“帽子”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党内“二把手”刘少奇不是毛泽东的指定接班人? ·王光美劝丈夫刘少奇:这个国家主席,辞了算了
文史频道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上个世纪进入60年代后,政治上一路高歌猛进的刘少奇显得志在必得,踌躇满志。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举措。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他是在否定“三面红旗”。1964年底,毛泽东与刘少奇在政治上的分歧,已到公开争论的地步。毛泽东开始认真考虑发动一场运动,来扳倒这个曾在延安时期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人。
结果众所周知,一场被称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群众运动开始了。只是,此次政治运动势头之凶猛,规模之大,与之前运动都有根本意义上的不同。作为将被整治对象的刘少奇,不可能不感觉到这种势头的猛烈程度。所以,据史料披露,他曾主动找毛泽东,希望让他解甲归田,成为一个普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以救万民不用再折腾。但显然他犯了幼稚病。
进入1966年10月,“文革”已开始些时候。从此张照片刘少奇的表情看,刘少奇的内心似乎充满了巨大困惑与不安。他这时可能已经明白,他将被彻底打倒。但此时,他显然已力不从心,命运似乎也已经不掌握在自己手上。他只能像个待宰割的羔羊,默默地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他已经显得心不在焉,甚至常常走神。早前与毛泽东一起,手夹香烟,镇定大气坐在藤椅上的国家主席模样,已不见踪影。此时,他与毛泽东中间,已多了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林彪。
林彪早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就与众不同。他不谈“三面红旗”在中国实践遭遇的失败,而大谈特谈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毛泽东因此视林彪为未来政治上的坚定盟友,至少可算一段时期的坚定盟友。
“文革”开始后,林彪怕歩刘少奇后尘,对政事采取三不主义:不建言、不批评、不报坏消息,一切听毛泽东的。如果不得不走上前台,那也要尽量把自己弄得卑躬屈膝的样子才成。所以,人们看到的林彪,永远是高举《毛主席语录》、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的样子。
“文革”时,刘少奇上天安门的照片本来就很稀少,而与毛泽东一前一后同上天安门城楼的照片,则更显珍贵。因为刘少奇随政治上排名秩序的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拉开与毛泽东的距离。他与毛泽东之间,将不仅仅有林彪,还会有其他人。他将很快不被允许上天安门,将遭关押,进监狱。再后来,他将成为人们今天随处可看到的照片上被红卫兵指鼻子谩骂的样子,以及死亡时身上盖着一张白布。
“文革”高潮在刘少奇死后,逐渐走向平淡。几十年过去了,“文化大革命”遭到彻底否定。中央党史出版社近日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文化大革命”被宣布为“没有任何进步的意义”。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也被宣布为“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
但“彻底否定”并不等于“彻底遗忘”,也必须不能等于“彻底遗忘”。要使“彻底否定”不至于走向“彻底遗忘”,就要对这段历史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梳理与总结。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