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拘一格,百花齐放 探索多元化的教育均衡路径 copyright dedecms 从本世纪初起,各省区市就开始探索教育均衡的路径问题。在探索解决这项事关教育公平的崭新课题的过程中,各省区市体现了不同特色,也彰显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实践智慧,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思路和实践模式。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教育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进程中的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调研报告”显示,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就以“集团化办学”方式来整合教育资源,具体方式包括“兼并”、“创设”、“联盟”等,或以优质学校或示范学校为龙头,兼并原有小规模或者办学业绩不佳的学校,或通过强强联手,形成跨层次、跨区域的学校联合体,目的是以强带弱,以大带小,实现资源共享。北京市于2006年起,对多所薄弱初中进行改造,还利用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契机,加速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步伐,强化对区县教育的政策倾斜,突出表现在加强教师流动、加大对薄弱校的资金、设备和校舍改造的投入等。 本文来自织梦 沈阳的模式也颇为引人瞩目。据了解,沈阳模式触及了教师资源配置和学生生源合理配置这两个教育均衡的关键因素,尝试将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通过“人走关系动”的制度设计,打破教师“从一而终”的职业生涯模式,鼓励教师流动起来。 dedecms.com 张天雪分析指出,这些地区的制度和举措是先期的大胆尝试,但是都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区域教育失衡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政策的争议性太大,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二是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配套制度和措施还没有完全跟上。具体来讲,以沈阳的教师流动制度为例,就有外界批评是在“削峰填谷”、缺乏人性关怀。而铜陵等地的制度设计也被冠以“教绩工程”的评价,还有部分地区的对口支教政策在实践中被诟病是“流于形式”,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也在实际操作中引发被撤并学校所在地区民众的不解,甚至不满。还有教师反映,旨在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各种举措和工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优质教师资源不足的现状。 内容来自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