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真正需要什么 与留守儿童接触时,看到他们[TaMen]的穿着大都干净整洁,款式也很时髦,和城里的孩子[HaiZi]区别不大。访谈中,爷爷奶奶谈起儿子媳妇、孙子孙女的情况如数家珍,兴致很高,但他们[TaMen]身边的孩子[HaiZi]则明显没有同龄人活泼,眼睛游离回避着我们,沉浸在咪咪虾条、冰冻雪糕、机器玩具的世界里,任凭我们怎么逗,都茫然以对,一言不发。村里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这些孩子[HaiZi]旁边站着的是他们[TaMen]父母[FuMu],绝对不是这个样子。村干部的话让我们回味良久。 1.父母[FuMu]眼里的爱
对于许多留守儿童父母[FuMu]而言,满足孩子[HaiZi]物质需求是表达关爱的最常见方式。为了补偿不在子女身边的愧疚,他们[TaMen]每次回家,总是带回各种新玩具、新衣服。当然更多的时候,父母[FuMu]在异乡表达关爱的方式,是以电话为纽带进行的。多数人会每周与子女通一次电话,关注的话题通常集中在学习、身体、安全等方面。对他们[TaMen]来说,能听见孩子[HaiZi]的声音就是一种宽慰;但对孩子[HaiZi]来说,模式化的通话是一种甜蜜的负担:他们[TaMen]一方面渴望和父母[FuMu]通话,另一方面,也有些不耐烦父母[FuMu]的唠叨。 2.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
照顾孩子[HaiZi]生活、学习已经让老人们渐渐力不从心了。一位老人感叹:最难管的时间是上初中,记得一次和老师一起一家家网吧去找。唉!孩子[HaiZi]大了,管不住了!让老人感到难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部分年纪偏大的老人还承担着农业生产的重任,由于精力所限,在照顾留守儿童生活起居之余,无暇顾及其他。另一方面,老人与孩子[HaiZi]在交流方面存在障碍,尤其当孩子[HaiZi]进入青春期后,更是不知如何与孩子[HaiZi]相处。一些留守儿童坦言,与爷爷奶奶之间存在隔阂,不愿意与他们[TaMen]谈论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因为说了他们[TaMen]也不懂”。这让那些关心孩子[HaiZi]所思所想的老人们倍感挫折。其结果是老人与孩子[HaiZi]之间除了简单的日常交流外,再无其他。 3.留守儿童心中的渴望
孩子[HaiZi]最渴望什么?很简单,是来自父母[FuMu]的关爱。对他们[TaMen]来说,能与父母[FuMu]说说心里话、一起生活是最大的满足。放在孩子[HaiZi]床旁桌上的照片,等候与父母[FuMu]通话的日子,无一不表达出孩子[HaiZi]内心对爱的渴求。尤其是生日这种特殊的日子,一通来自父母[FuMu]的电话问候让他们[TaMen]倍感高兴。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问到“父母[FuMu]是否会在生日当天打电话”时,访谈气氛会立刻变得轻松起来——因为这是孩子[HaiZi]心中有关父母[FuMu]的美好回忆。特别是那些父母[FuMu]经常来电问候的孩子[HaiZi],立刻变得神采飞扬,话也多了。“一星期前打电话时,我说‘爸爸,我生日是几号还记得吗?’‘我当然记得,下星期X’”,“妈妈打电话让爷爷给我买盒生日蛋糕”。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略显拘谨、沉重的孩子[HaiZi],而是一群和同龄人一样天真、活泼的小孩,欢笑重回到了他们[TaMen]脸上。然而,那些没有收到过父母[FuMu]生日问候的孩子[HaiZi],在其他孩子[HaiZi]的笑声中显得更加沉默。他们[TaMen]会想父母[FuMu]为什么不打电话,会看照片回忆和父母[FuMu]在一起的时光。 “你们挣到钱没?”这是一个11岁的小男孩与父母[FuMu]通话时常问的问题。当他在电话里告诉父母[FuMu]自己想他们[TaMen]时,父母[FuMu]告诉他等赚了钱就回家。因此,他想,如果父母[FuMu]赚到钱,就会早一点回家。和他一样,许多孩子[HaiZi]认为父母[FuMu]外出的原因是为了赚钱改善家庭生活和供自己读书。对孩子[HaiZi]们来说,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一个小女孩涩涩地告诉我们,“爸爸妈妈说等挣钱盖了新房子就再不出去了,但我感觉到他们[TaMen]即使盖了房子还是会出去。”在什么时候回来的问题上,孩子[HaiZi]们无疑是敏感的,或许他们[TaMen]试图从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来找寻自己在父母[FuMu]心中的位置。尽管他们[TaMen]强迫自己理解父母[FuMu],说服自己相信父母[FuMu]外出是为了自己,但心中依然渴望着父母[FuMu]能够早日回家。 与留守儿童交流,我们强烈体会到孩子[HaiZi]们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所面临的精神空虚,他们[TaMen]处于一种缺失爱、盼望爱、寻求爱的状态。我们同时也在反问自己:是否习惯了用物质满足代替倾听他们[TaMen]心中隐藏的深层呼唤,是否严肃思考过他们[TaMen]从最初的压抑到放弃的心理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