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实质是正确处理经济[JingJi]建设和人民生活关系的问题。 发展[FaZhan]经济[JingJi]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JingJi]发展[FaZhan]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投资率比较高、消费率比较低,有一定的客观理由和不可避免的性质。在快速增长的条件下,比较低的消费率也可能提高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实际上这些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是有明显提高的。但是,和投资与经济[JingJi]高速增长相比,民生改善相对缓慢,积累的问题比较多,有些方面矛盾很尖锐。中央“建议”提出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JingJi]发展[FaZhan]同步、劳动报酬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正确处理社会分配关系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可以说,这30年是以和前30年不同的形式,进行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这种“原始积累”带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不能长久持续。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在逐步完善,不能无限制地持续扩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盲目扩张没有市场,就是说,内需动力已经发生变化,过分依赖投资已经不能保证经济[JingJi]持续增长,必须在改善民生方面多做文章,包括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保障水平,以及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FaZhan]。这些方面发展[FaZhan]的潜力和空间很大,会成为新阶段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JingJi]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可以说,经济[JingJi]发展[FaZhan]方式能否顺利实现转变,现代化建设能否比较顺利地进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归根到底取决于民生问题的解决。 改善民生,一是靠增加居民收入,二是靠改善公共服务。改善公共服务需要政府增加投入,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方面,更需要政府投入。1952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1978年突破1千亿元,用了26年;1999年突破1万亿元,用了21年。由于经济[JingJi]快速发展[FaZhan],加之基数越大每个百分点的绝对量也越大,从1万亿元到2003年突破2万亿元只有4年;之后只用2年,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10年有望超过8万亿元。这里说的都是现价,即使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国家财力的增长也非常可观。这就有可能用更多的财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近年来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实现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在全国20%以上的县实行,全国实现养老金的省级统筹,这些都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突破性进展。虽然现在保障水平还很低,有些制度还没有实现全覆盖,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为继续发展[FaZhan]提供了好的起点。 改善民生要以经济[JingJi]发展[FaZhan]为基础,不能超越发展[FaZhan]阶段。关键是把握适当的“度”。我国经济[JingJi]发展[FaZhan]水平不高,人口多,社会保障起点低,现阶段的社会保障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广覆盖就是全面覆盖城乡,但只能保基本,水平不可能很高;因为经济[JingJi]发展[FaZhan]和收入不平衡,所以要多层次;可以持续才能有更大发展[FaZhan]。做好事也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可能一天做完。社会福利刚性很强,增加皆大欢喜,要减少是很难行得通的。人们的期望永远不可能完全满足,如果步伐过大,超过了经济[JingJi]承受能力,就会损害经济[JingJi]发展[FaZhan]的活力,一旦难以持续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大多和社会福利受到限制有关。 转变经济[JingJi]发展[FaZhan]方式面临许多“两难”选择:既要保持经济[JingJi]较快增长,又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既要发展[FaZhan]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技术进步,又要发展[FaZhan]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既要推进城市化,又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既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既要注重公平,又要提高效率;既要刺激经济[JingJi],又要防止通胀;等等,许多领域都有“两难”问题。在每一个方面都提出过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在所有这些“两难”的每一个方面都达到最大化,只能达到最优的组合。这就需要统筹兼顾,找到平衡和双赢的路子。不是停下脚步转变发展[FaZhan]方式,而是在发展[FaZhan]中实现发展[FaZhan]方式的转变,通过发展[FaZhan]方式转变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FaZhan]。 现在发展[FaZhan]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有些和发展[FaZhan]阶段有关,也有不少是由体制机制不合理造成的。许多问题不是没有认识,理念都是很先进的,但是改革不到位,没有体制机制保障,政策不落实。例如,资源价格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排污收费过低甚至免费加剧了环境污染。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说,国外能源节约50%以上是靠价格调整。又如,现在对财税体制改革呼声很高,这涉及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收入关系的调整。又如,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制度是造成增长方式粗放和“三农”问题困境的重要原因,改革势在必行。再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这是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的大事。孔夫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说对了一半,应该是既患“寡”也患“不均”,就是说,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总之,实现科学发展[FaZhan],转变经济[JingJi]发展[FaZhan]方式,要通过深化改革提供体制保障,“十二五”时期必须在改革方面取得更大进展。这同时也意味着大规模的深度政策调整。 把转变经济[JingJi]发展[FaZhan]方式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就是要把它贯穿到经济[JingJi]和社会发展[FaZhan]的各个领域,贯穿到经济[JingJi]和社会发展[FaZhan]的全过程,提高发展[FaZhan]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我们的目标,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提供了体制保障,30年的高速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JingJi]发展[FaZhan]方式转变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提供发展[FaZhan]模式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