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名“奥运宝宝”,快满周岁了。生活在后奥运时代,他们从出生起,便享受到了“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社区医院的追踪体检测评,免费疫苗也比以前完善了。
和“奥运宝宝”一同成长的,是北京实现了从“人文奥运”到“人文北京”理念和实践的转换。
转换首先从民生破题。翻看今年政府承诺的57件重要实事,住房、医保、交通、空气质量、教育、食品安全、就业、社保……都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面对金融危机,北京又出台了多项政策,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仅兴办城乡养老设施一项,就新增养老床位1.5万张。
截至6月,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已覆盖了1096万人,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城乡居民1484万人,“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共有142.89万人参保,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共有5.36万人参保;累计为65.48万老人发放养老金7.96亿元。
一批区域功能性强的民生改善项目正在实施:东坝、常营、南苑西等地区经济适用房周边基础设施更完善了,门头沟、通州、丰台等棚户区改造加快了;老旧小区5万户平房煤改电、20万户热网改造以及10万户老楼通气工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人文”理念在城市管理中得到了深化。“公众城管”成为城管工作的活力之源。在城管海淀分队,过去的“单防、单管、单治”正逐步向群众多方参与的“群防、群管、群治”转变。东城区首创的“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法不但在城管中得到推广,也被应用到治安防控中。市政府错时上下班,高峰时段为百姓让路;信访部门主动向市民征集2009年要办的57件实事;法院系统推出便民措施17条……充满人情味儿的便民利民新举频频出台。
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给老北京平添了新活力。不但“798”名声在外,就连老胡同都“冒出了”文化创意产业——英国莱亭迪赛、北京现代舞蹈团等众多业界知名的文化创意公司“钻进”胡同,住进老厂房。目前,全市已认定21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已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10.6%,成为服务业中仅次于金融业的新兴支柱产业。
公益性文化活动正让更多市民享受快乐。上半年,本市56家主要营业演出场所共演出6519场,吸引观众400万人次。周末场演出计划、电影“大篷车”、民族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为群众奉上了一场场文化盛宴。年初,一大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开始向老年人免费开放,这是继33家博物馆对市民免费开放后的又一项“惠民”之举。
“人文”,使古老的京城更具魅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