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讯 (记者 童曙泉) 坐在“课桌”前,61岁的肖昭平成功捏出了一个陶艺小马雏形。像一名小学生一样,老人一脸期待地请“老师”过来评分。这是在朝阳区南磨房社区服务中心的一所老人“走读学校”。三十多位老人重新回到“课堂”,早上出门上课学手艺,晚上回家休息,使老年生活多了许多活力和乐趣。
肖昭平的独生女儿定居国外,为了排遣空巢寂寞,她一口气报了陶艺、十字绣等好几个“走读班”。她表示,这种养老方式远远超过物质养老,“学习技艺也特有成就感”。并且,她学这些手艺并不需要交“学费”——老师都是社区组织的志愿者。
在老人“走读学校”,记者看到,十几名戴着老花眼镜、拿着放大镜,满头白发的老人,都认真地趴在课桌上学习各种技艺。遇到不懂的问题,老人们也会认真地举手向这里的老师请教。社区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总共已有27名老人来这里“走读”,每次“上课”都有十几名老人来报到。周一到周五,这里每天都可以接待老人,提供午餐。其中,“学艺课程”主要安排在周四全天,手工制作、书法绘画、陶艺、十字绣等一应俱全,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
据辅导老师们介绍,在“走读班”老人动手又动脑,沟通交流让他们变得爱说、爱笑、爱学习。“尤其看到自己亲手制作成功的工艺品,就像上学的孩子得了面小红旗一样开心。”
“走读上课”正是“走读养老”和“托老所”等一般养老模式的不同之处。丰富的课程可以帮助老人生活得更充实。据介绍,这里的会员卡就是老人的“学生证”,凭卡可以享受5元钱的午餐、2元钱的电影,还可以免费借阅图书。中午课间休息时间,老人可以在这里吃到为老年人配制的营养午餐,还能拿会员卡租张床休息。
有关专家表示,“走读式”养老更符合老人不愿离家的心理,对身体健康尤其是低收入、有住房的“空巢”老人来说更加实惠。通过学习也可以丰富老人精神生活,有效排除老年人的孤独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