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庆县永宁镇王家堡村20户村民,从1986年开始记家庭流水账,一记23年。 
   从3毛钱买包火柴,到3000块钱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从砍一天柴卖一块钱,到坐在家里一个月领200元钱;从50岁记到73岁……一分一分钱,一笔一笔账,23年来的生活变迁历历在目。 
   日依西山,村委会大院里,老人们谈兴不减。 
   【收入账】 
   从卖葡萄到领取工资、养老金 
   1986年11月26日,一本发黄卷边的练习本上,出现了当年全村的一笔巨额收入:“卖葡萄440元。” 
   “那年可是发了笔小财啊!要搁过去不到年底卖粮哪能见着钱。”回忆23年前的情景,账本主人尹明老人激动起来。 
   当时,山区小村王家堡的年人均收入只有306元。 
   “那年我闺女上小学二年级,我说你要是期末考双百,爸爸奖励你3块钱。期末考完了,孩子把成绩拿回家一看,真是数学、语文都得了一百分。可那时候我手里真没有3块钱。”老人的话音忽然轻了下去。“你知道3块钱是多少钱?我上山砍柴,合抱粗的一捆才能卖一块钱。我连砍带卖6天才能卖3块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始,京郊的农业结构呈现出果、菜、肉、蛋、奶、渔同时发展的繁荣局面,农村集体经济统一经营转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迸发出巨大的开放搞活的热情。 
   1986年,实行分田到户的王家堡村,把村集体种下的50亩地葡萄分给了村民,尹明家按人口分到40株葡萄。 
   “我不会骑自行车,就赶着毛驴出去卖。一早四点就起来摘葡萄,永宁的这些个村,我都卖遍了。”整个9月份,尹明最大的乐趣就是卖了一天葡萄之后,回家跟媳妇一起在灯下数钱。 
   不仅仅是卖葡萄的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王家堡村民的账本上,热热闹闹地出现了“卖肥猪、卖鸡蛋、卖蘑菇、卖山楂……”。与之相应,这个村的人均劳动所得从1986年的306元增加到2003年的3250元,增长了9.7倍。 
   2004年底,一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到了王家堡村34位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村民头上。 
   “你看,12月30日,看山工资500元。”尹明老人的手指在账本上重重地划了又划。“咱也像城里人一样按月领工资了,这搁过去想也想不出来啊!” 
   从200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出台生态林补偿机制,每年出资1.92亿元为农民“买”岗位,使山区农民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就业”。这一年,全市4.3万多山区农民,有了崭新的身份——生态林管护员。每个参加生态林管护的家庭,年均增加收入4700多元。政府雇农民看林子,也把城市的管理模式延伸到山区。 
   打那年起,王家堡村民的账本上,“工资”二字频频出现:管水员工资400元,保洁员工资100元…… 
   如今,当年的记账人都已步入老年,劳动能力下降了,可收入并不少。 
   2008年11月15日,尹明家的账本上又多了一个新的进项:养老金200元。 
   拿到第一笔养老补贴,王家堡村60岁以上的老人们都笑着说:“顶一个孝顺的好儿女!” 
   2009年1月5日,村民夏凤英家的账本记录:“报销药费790.91元。”夏大妈说:“我老伴突发脑血栓,输液半个月,花了3300多,社保所给报销了790。现在有病敢去医院瞧啦。” 
   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设计,让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到今年上半年,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民参保率达到84%,近42万农村老年人享受福利养老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5.5%,人均筹资标准增长到420元,门诊、住院补偿率分别提高到32%、50%。 
   【支出账】 
   从柴米油盐占一半到电视电脑进农家 
   “买面粉300斤,111元。” 
   1986年,这是尹明家最大的一笔支出。那年春节,全家买年货一共才花了17.65元。 
   “就买点粉条、肉、烟、青菜,大头儿得留着来年种地买种子、化肥、农药啊。”尹明老人说,“两个孩子都念书,多少年不买件新衣服,都拣别人穿剩的。” 
   当年,王家堡村家家户户的支出账上莫不如此。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花掉了一半收入;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性支出,又占去支出的三分之一。账本上,买布就是买衣服,买盐多过买菜。 
   1988年,卖葡萄攒了点儿“活钱”的尹明家添置的第一个“大件”,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花了550元。“就能看三四个台,还老是有雪花。” 
   2006年5月15日,尹明家买了第二台电视机,这回是台22英寸的大彩电,花了1760元。这一年,有线光缆通进王家堡村。“45个台随便看,天天老伴看完戏曲频道我看电影频道。”尹明老人说,“每个月电费都比以前多花好几块。” 
   从200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向农村倾斜。到了2006年,当北京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全市财政收入超过1100亿元时,城乡投资比例出现了历史性的“拐点”:对郊区投资比例首次超过城区,达到52∶48。 
   仅一个王家堡村,政府投资就达到数百万元,地下,自来水管、排污管、有线光缆通进户;地上,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公交车村口设了站。全市3975个行政村,村村变了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郊区的延伸覆盖,让农民一样享受到城市生活的方便与舒适。 
   “啥,买个笔记本花3000多?!”2008年年底,听说村民孙桂英家添“大件”了,村民都来看热闹。 
   “以前村里就有一台电脑,在村委会,是办公用的。现在孩子在外面上学,都流行使电脑,就给他买一个。”这个暑假,孙桂英家的账本上又多了一项“上网费”。 
   还有一些变化,是王家堡村村民的账本上没有记录的。今年7月底,政府投资9.5万元的数字影院完工了,三天一场电影,村民不出村就能看上免费电影了。 
   如今,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有的人家已经把“买汽车”列入支出计划。有了养老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的支撑,农民的消费信心越来越足。(记者 于丽爽 闫雪静)
  专题:辉煌北京60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