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再道上将之女陈江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再道,河南军区第一任司令员。他的女儿陈江平,上世纪50年代前期出生于开封。如今提起父亲,提起她自己的成长,这个开朗的知识女性满面含笑:“河南对我来说,非常亲切”,“父亲对河南非常有感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江平说,“1949年2月26日,父亲到达开封,着手组建河南军区”。3月,以陈再道为司令员、李雪峰为政委的河南军区成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来到河南,在视察了兰考县的许贡庄和东坝头、开封市郊区的柳园口,参观了开封市区的铁塔后,又在罗瑞卿、滕代远、杨尚昆、张玺、吴芝圃、陈再道、王化云等的陪同下,于下午5时许游览了龙亭。当夜,毛泽东住进位于开封南关的省军区“红洋楼”二楼,秉烛阅读《河南通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主席来河南时,其实就是住在我们家。那时全国解放不久,百废待兴,条件非常有限。为了便于主席的警卫和生活,大家洒扫庭院,给主席腾出了房子。”陈江平颇为感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世纪70年代,陈江平当兵就在信阳明港驻防,很多战友都是河南人,感情很深。她只要来河南,就会有很多人来看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首席记者杜超路红文记者平伟图 tujian.org
留给子女宝贵的精神财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江平真挚地对记者说:“我始终认为,父亲他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是伟大而幸福的,他们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去追求,他们有生死与共的战友能肝胆相照,他们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亲手建立了新中国,他们一生清白坦荡无愧于历史和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父亲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留给了我们比物质财富宝贵得多的精神财富。” tujian.org
陈江平说,父亲的为人有几个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生心系人民群众”,他是农民的儿子,出身贫寒,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陈江平讲起1983年陈再道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后,不顾年老体弱,多次深入工厂、农村调研。有一次,他到革命老区湖南的桑植县视察,提出要去看一个最穷的村子。那天,秋雨绵绵,年近80岁的陈再道踏着泥泞小路,来到松柏垭村。当他看到一些农民房子透风漏雨时,心情十分沉重。临别,他不断向乡亲们鞠躬致意。回到北京,他马上向中央写报告,建议要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建设,尽快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tujian.org
“一生不宣传自己”。陈再道是红四方面军资格颇老的战士,从士兵到开国上将,有着太多英雄事迹。许多中央领导曾对陈江平姊妹说:“再道同志是对党和人民有大功的人。”可当孩子们缠绕膝头,请他讲打仗立功的故事时,他却总是不提自己,叹惜地说:“那么多勇敢聪明又很年轻的战友在我前面牺牲了,他们如果活着,本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陈江平说,父亲出版回忆录,数十万字所写所念所想都是部队、战友、领导和百姓,对自己的功绩讲得很少,“以至于我们这些子女对父亲叱咤风云的传奇故事竟然是那么陌生”。 tujian.org
“一生光明磊落”,在陈江平眼中,父亲始终是个性格鲜明的真正军人,一生对党忠诚,嫉恶如仇。1958年,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汉召开,针对大家头脑发热的情况,父亲在讨论发言时说:“我是农民出身,知道庄稼是怎么长的!报纸上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简直是胡吹!”这些意见被写进了会议简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9年庐山会议后,有人到武汉军区搜集彭德怀同志的反面材料,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陈再道,坚持讲真话,对他们谈了彭老总的好人好事。他看到这些“外调”人员不做记录,气愤地指责他们:“我说彭老总是好人,说他做的好事,你们怎么不往本子上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江平印象最深的,是粉碎“四人帮”后,党内有些人曾阻挠邓小平出来工作。1977年2月,陈再道给中央写了份报告,希望党中央倾听群众呼声,尽快就小平同志重新工作做出决定。在此期间,陈再道曾专程前往拜访过小平同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你们要夹着尾巴做人” tujian.org
提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陈江平用了“潜移默化”4个字来形容:“父亲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一贯要求很严,不准任何人搞特殊。他有专车,但绝不会让孩子们乘车上下学或办私事。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全民都吃‘瓜菜代’(用瓜菜代替粮食),我们全家也一样,很少吃到白面。父亲常常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作为高级干部的孩子,你们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要脱离群众,要注意影响。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在学校做值日,打扫厕所,我们都要比别人干得更细更认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江平说,“现在,有些好传统受到了挑战。有人看我们是毫无功利目的地组织‘将军后代合唱团’,拒绝商业演出,总是觉得我们有点‘傻’。其实,我们这些将军之后要做的,就是继续保持革命理想,发扬光大革命传统,尽到我们的责任。”(大河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