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方便市民到抢客飙车--武汉“疯狂中巴”的前世今生 |
2009-07-16 |
|
昨日上午10时20分许,汉口解放大道百步亭站附近,一辆305路中巴(鄂AA0190)进站时,挤翻一辆同向行驶的三轮车。三轮车轮子朝天,司机身上多处擦伤,车上装运的瓷碗、瓷碟等瓷器全摔破,撒了一地。事发后,中巴司机立即将三轮车司机送往附近医院治疗。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记者滕翔淏 实习生戴娜 摄影报道
1986年——解决乘车难中巴出场唱主角 1986年,武汉街头有了第一辆民营中巴,其后发展壮大。这种交通工具在武汉公交并不发达的很多年里,为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方便。然而,便民的中巴为何从当初的好评如潮变成如今的恶评不断?23年来,武汉中巴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路?记者昨日进行了探访。 市公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袁海宏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乘车难,市政府鼓励企业和个人经营城市公交。 据查,武汉中巴最早产生于1986年。1986年3月,从武昌火车站到青山红钢城的第一台民营中巴出现了,很快,汉口也出现了很多线路的小中巴。 今年53岁的詹志强说,他是第一批买中巴的车主,至今还在开中巴。他的车牌号是鄂AB0594。 当时他在江岸区劳动街街办运输公司上班,当时企业拿到中巴的经营权,鼓励职工贷款买中巴,他东借西凑5万多元买了一台中巴,19座,每个月给公司交几百元钱,主要是跑堤角至硚口的线路。 当时中巴很简陋,不过发车、停靠方便灵活,刚开始每趟收费0.5元,10站以上收0.7元,“那时很俏,来钱很快,一年纯收入2万多元,靠这台中巴不仅养活一家大小,还盖起了3层楼房。”詹志强说,5年下来,他不仅还清了欠款,还存了好几万元。 新天运输公司经理阮复元说,当时中巴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招手即停”成为流行语。 1992年——公交快速发展 中巴开始抢道 据市交通科学研究所的《武汉市公共交通线网优化方案》介绍,1992年开始,市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公交事业,城市公交蓬勃发展。 据了解,中巴当时属于市客管处管理,自1992年起,市政府开始控制发展中巴,从那时起,全市没有批过一台中巴的线路牌,当时全市已经批准线路的中巴有400多辆。 詹志强说,公交线路多了,中巴客源少了,赚的钱也比以前少多了。从那时起,中巴出现抢道现象,车开起来很快。当时和他一起买中巴车的老板,因为生意不好做,不少人把中巴转手了。 武汉市劳动管理装卸运输公司经理陈国强说,当时汉口中巴的主要线路有:姑嫂树路到中山公园、汉口火车站到钟家村、汉口火车站到王家巷等,由于机动灵活,那时的生意还是很好的。 2004年至今——中巴线少了 抢客飙车严重了 2004年,市政府开始理顺城市公交秩序,把中巴划归市公交管理办公室管理。当年年底,市政府对市区中巴进行整编,整合一些市区线路,改革运营模式。 汉口剩余的中巴,整合成三条线路:301路、302路、305路,统一换成24座的中巴,并与所有的运输公司、车主签订了标书,标期为8年。当时,全市共有518台中巴车,经营16条线路。 从那时起,305路中巴线路从堤角到陈家墩,共有97台车,分属5家汽车运输公司管理。其中武汉市新天汽车运输公司58台、武汉市劳动管理装卸运输公司13台、武汉二七运输公司18台、省客集团小小汽车出租分公司5台、武汉中环科技公司3台。 詹志强说,招标的头两年,油价不高时还能保本,2007年以后,生意越来越差,现在连续几个月都亏本。 新天运输公司经理阮复元说,中巴如今成了公交的附属交通工具,形象破旧,过去的优势“招手即停”也成为不文明的代名词。 市公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袁海宏说,随着武汉交通线路的完善,中巴车的客源渐渐少了。为争客源,中巴就要跑快,于是交通事故不断发生,“中巴车的退市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市交管局回应:专班整治,管好为止 晨报讯(记者夏晶 通讯员黄进明 程凡耘)昨日,针对晨报连续关注的305中巴疯狂飙车问题,市公安交管局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办法,决定成立专班采取源头教育和路途管理、当场纠正和摄像取证相结合的办法,对中巴不按道行驶、闯红灯、乱鸣喇叭、乱超车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整治。 专班将抽调25名警力,今日开始上门、上路,针对性地对中巴违法行为进行强力整治。 市交管局副局长高林昨日表示:整治中巴乱开车行为,交管部门将按照发现一起、坚决纠正一起,纠正一起、处罚一起的原则严格管理,整治行动将一直持续,直到中巴车行停秩序良好。(来源:荆楚网--武汉晨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