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丹江口“汉族民歌第一村” |
2009-07-16 |
|
斑驳的民居残留着时代的痕迹
在这里,既可以领略到原汁原味的民歌魅力,又可以感受到年轻歌手的青春活力
“民歌村”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媒体、专家、学者的目光
(襄樊晚报)(王虎 刘涛 余翔 陈华平摄影报道)“太阳照山岗,到处喜洋洋,吕家河民歌传呀传四方……”13日,本报记者受新华社湖北分社、丹江口市委宣传部的邀请,走进被誉为“汉族民歌第一村”的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 吕家河原名茅坪河,据传,吕不韦被流放到房陵时曾有家眷在这里居住,故改名为吕家河。该村地处道教名山武当山南神道中段,距武当山金顶天柱峰18公里,素有“武当后花园”的美誉。这里西接十堰,南邻神农架、房县,北连汉江,距209国道仅6公里,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据了解,吕家河村全村182户,约800人,能唱2小时民歌者85人。民歌手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5岁。其中有4位歌手能唱民歌千余首 ,被人们誉为“四大歌王”。该村初步整理的民歌约有4000余首,主要包括阳歌、阴歌和长篇叙事诗三大类。这些民歌的曲调优美,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调的圆润,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 吕家河的歌曲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歌声伴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村民们把民歌当做交往的第二语言,只要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歌声中都能找到。 1999年,“民歌村”被发现以来,先后有海内外100多家新闻单位做了报道,吸引了来自北京、四川、武汉等地的专家、学者前来采风。2000年,加拿大、德国、秘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也前来访问。随着海内外专家学者进入吕家河开展研究以及国内多家媒体的多角度报道,让这座原本宁静的小村庄,一时间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歌村”,被誉为“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2008年6月,吕家河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