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国馆,你该发第几声“啊”?这是一个问题。对于上海来说,担心的是第二声,盼望的是第四声。
很多市民如今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是耳熟能详了,不过他们可能奇怪一件事,世博至今那么多年,似乎也就这次的中国馆最为出名,那么过去的中国馆是什么模样?
其实,从1876年,中国就开始参加世博会,而按照规定,每一届世博会参展国都会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展馆。譬如爱知世博会,中国馆外观以红与绿为主色调,馆外浮雕墙正面长达74米,9条飞龙在祥云中腾跃;上方屏风式的大红“十二生肖”图案板与米黄色的仿活字印刷“百家姓”块状装饰内外重叠;萨拉戈萨世博会上,中国馆的标志是中国传统的水纹图案与吉祥图案的组合……但这些,都没有给大家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原因为何,颇耐人寻味。
一位世博局的高级官员私下曾表示,过去的中国馆确实都有点“不好看”,不管自家人如何粉饰自己,但拿到国际上去比一比,优劣立分。“在上届世博会上,中国馆一个奖都没有拿到,我当时站在寒风中,心里比风还凉。”他如此感叹道。
别的我不敢多说,萨拉戈萨世博会本人是有幸参加的,也看到过中国馆的模样。当旁边的俄罗斯馆、日本馆、德国馆人来人往时,中国馆确实有些逊色。
很多人至今仍在争论,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是好看还是不好看,该用红色还是不该用红色。当然,批评声仍存在,在中国最大的建筑论坛,不乏建筑师对“东方之冠”提出的批评意见,他们用“红色的锅”、“倒立的半金字塔”等指责中国馆造型缺乏创意。
在我看来,关键不在于你把中国馆造成什么模样,因为你无论造成什么,都会有不同声音。埃菲尔铁塔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个当年一片骂声的建筑物,如今却成了法国的象征。
核心是中国馆里展出什么。对于任何一位游客来说,哪怕是再旷世的巨作,外观最多只能吸引你半小时,抬头、拍照、留念、结束。想要留住人们脚步的,还是要靠展品、创意、思想与乐趣。
世博会不是建筑博览会,更不是所谓的“万国园”,来这里的游客,看的是最新科技展示、人类未来发展理念的“试验田”。想发出“第四声”的“啊”,还是要多在展品上下功夫,这样才更实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