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新是否要追求“高精尖”?昨天,记者邀请了两位教育界人士,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他们指出,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性,这也符合上海“二期课改”理念。
【嘉宾】洪春华:市能源研究会科普专业委员会成员、上海交大教授;陈瑾: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长
记者:一些学校的创新指导教师直接把点子“喂”给学生,甚至一句句教他们如何答辩,包办代替其创造发明全过程。
洪春华:这样的科技教育很功利,背离了教育本意。不管何种项目,对学生来说,它的价值体现在“自创”。
陈瑾:科技教育和二期课改理念是一致的。知识不是以“传”为主,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对形成敏锐的观察力、活跃思维很有帮助。
记者: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创新大赛中,评判标准仍偏向技术性问题,却很少考察学生的自主探究程度。
洪春华:我在一些中小学科技大赛中担任过评委,也发现了这一问题。能不能加一些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指标?
国外一些科技比赛的评委提问更像一种交谈,而不是问倒学生。他们会和学生聊聊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和苦恼。这样的评价更有“含金量”,既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考量了自主探究程度。
记者:有人把青少年创新活动比喻成“小团体”行为,总是那几个人、那几个社团在参与。
陈瑾:每个学生都具备发现力和创造力,因为孩子都有好奇心,这是创新的动力所在。学校的科技教育,要看普及率,不能太看重获奖率。基础打好了,创新人才才能源源不断。
洪春华:创新不可能人人获奖。上海科技教育有特色的学校都很看重普及率,卢湾第二中心小学有“科技走班课”,向明中学面对所有高一学生开设“创造发明课”。创新不是“快餐”,教育者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们的探索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