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一版刊登报道《大医院急救为何频现“压床”》,分析了“压床”的症结在于急诊留观室床位周转不灵、导致急救室床位紧缺;医院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压”住急救车上的床位。其实,大医院急诊周转效率低下,除了患者过于集中以外,急诊医生人手紧缺也是重要原因。有市民提出:大医院能否根据实际情况扩充急救空间,增加急救医生,使“压床”现象迎刃而解?
记者经过一番采访后获悉:急诊医生存在的缺口,并非一朝一夕即可解决;缓解急诊压力,储备急诊人才,还须从急诊医生的职业晋升、收入水平等多方面从长计议。
医生少病人多,急诊无奈“减速”
医少患多,是急诊“减速”甚至“压床”的一大症结。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有医生30人,加上其他科室前来急诊轮转的30余名医生,共计60余名急诊医生;急诊护士现有109人。这一医护规模听上去并不小,但在实际就诊过程中仍捉襟见肘。急诊部副主任孙湛说,急诊的繁忙程度与时段息息相关。一般来说,早班时段医生尚可应付;最繁忙的中班时段,以急诊内科为例,排队候诊起码40人,令病情较重的急诊患者等得叫苦不迭。至于抢救室内的医生,一般有三至四名“在岗”,一旦抢救患者骤然增多,医生明显应付不过来。
中医医院同样存在急诊人手不足的尴尬。面临夏季就诊高峰,上海中医大附属龙华医院急诊部,近来每日急诊量高达500余人,其中发热病人400余人,是平日的十倍左右。急诊部主任方邦江表示,科室内的19名医生加班加点,并立下“军令状”:“没有重大事情或身体极度不适,不请假”。即便如此,急诊病人排队还是需要约半小时。
付出多得到少,急诊难留人
急诊为何会如此缺人?一方面符合要求的急诊医生本来就少;另一方面,急诊由于其特殊性难以留住医生,使急诊医生的流动性较高。
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疗事业处副处长郑宁解释说,急诊对医生的要求很高。一般的住院医生经验不足,而老专家精力有限,因此要依靠医院的骨干力量,即高年资的主治医生来担当急诊重任。但这些四十岁左右的主治医生,却是医院各项工作的中坚,医疗教学科研乃至对外援助,哪里都离不开他们,因此,真正能投入一线急诊的人并不多。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有急诊医生近30名,从各专科来轮转的也有20多名,但轮转来的医生很少愿意扎根急诊。急诊科副主任童建菁表示,急诊工作量极大,医生长年累月“三班倒”;急诊是医患矛盾最集中的区域,医生工作环境差、工作压力也较大;更重要的是,与其他专科医师业余时间潜心研究拿课题、发表论文相比,急诊医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临床上,难以抽出时间写科研论文,影响医生晋升空间,使职业发展受到阻碍。业内人士透露,升正高职称的医生,必须拿到省部级科研课题,这在急诊领域简直“难上加难”。由于看不到职业发展前景,急诊医生跳槽到药厂或到其他下级医院者,近些年屡见不鲜。
人才缺口如何弥补
面对急诊现有的人才缺口,专家认为:弥补缺口难以一蹴而就。目前看来,内部培养、外部引进这两条途径皆无法立马奏效。
从内部培养的角度来看,相关规定要求:应届医学院毕业生须在临床工作满两年,通过《住院医师资格考试》并获取职业医师执照,方可进行诊疗;而“新手”医师还需磨炼起码五年时间,才能胜任急诊医生岗位。至于外部引进,一般具备资质看急诊的医师,业务出挑的,大多不愿跳槽前来大医院继续担当急诊医生;业务平平的,看到大医院重病患者大多望而却步。
储备急诊人才,还应从长计议。记者了解到,发达国家医院在医院评审综合打分之时,急诊部分起码占据10%的比例;而在香港等地区,急诊医生在院内收入居医生前列,急诊医生还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学院。为吸引大量人才,有关部门应从相关制度与规定着手,确保急诊医生晋升、收入等待遇。孙湛表示,在衡量医生收入时,除了单纯地计算病人数量外,还须将病人抢救的难易程度、医生付出成本等一并计入,以此来提高急诊医生常年滞后的收入水平。至于急诊医生的晋升,也有专家建议,急诊医生在临床“摸爬滚打”之时,可适当弹性工作给其安排“学术时间”,令急诊医生也能腾出精力发掘临床课题,为急诊医生创造学术发展空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新闻: 救护车遭"压床" 连续阴雨天气导致急救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