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郭迪教授,今年虚岁100岁。
从医八十余载,教书五十多年,郭迪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还会选择儿科,因为“孩子好玩啊”。
正是有这样一颗童心,激励着郭迪不断“更新”:早年留洋,回国后推动我国儿科医学起步;中年响应号召加入公立医院,建设儿科医学培养体系;在常人已经退休的年龄又辟新径,创设发育行为儿科,为我国儿童保健事业奠基……
郭老的百岁人生,也是我国儿科医学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心痛,翩翩青年选儿科
日前,记者登门拜访郭老。虽然已届期颐,郭老仍然衣着楚楚。长袖白衬衣,米灰色长裤,都熨得挺刮有型,银发更一丝不乱。交谈时,坐在沙发里的郭老始终脊背挺直,神采奕奕,依稀可见当年风华正茂的模样。
1935年,这个翩翩青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留学,选择的是当时少人问津的儿科。要知道,在上世纪30年代,即使是开风气之先的上海,西医儿科也几乎是空白。儿科不但缺乏发展“前景”,更缺乏“钱景”,对有能力学医、甚或留洋的人家,做外科、内科等成人学科医生的“回报”,远远非儿科可比。
“可我就是觉得儿科适合我,大概是因为我不到1米50,拿手术刀不像样子吧。”郭老幽默地解释决定他事业方向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幽默的背后,却是一种朴素的同情心。“当时中国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我曾亲眼看到很多孩子,患了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等急性传染病,被夺去了生命,真是心痛!而且,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像漫画里的小三毛那样骨瘦如柴、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到处可见。”
少年强,中国才能强!我国儿科医学严重落后的现状,激发郭迪踏上了负笈之路,誓言学成归来,让中国的孩子也能得到现代医学的呵护。这个选择,证明非常“及时”。1937年,在我国医学界有“南高北诸”之称的两位儿科学泰斗诸福棠和高镜朗先生,在上海筹建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地的大医院也陆续开始设立儿科。也就在这一年,郭迪从美国归来,旋即成为起步中的中国儿科医学的中坚。
为公,汽车洋房不足惜
上世纪40年代,郭迪在如今的愚园路万航渡路、靠近静安寺背后,开办了自己的诊所。这位小个子医生的“神奇”本领,不久就流传开来:他似乎能与还不善完全表达的孩子“心意互通”,再怎么闹的顽童,他一抱就不响了;各种哭声,大人觉得没有区别,而郭迪一听就知道是“为什么”;看看孩子的脸色和嘴唇,用捂热的听筒听一下,他就能准确地判断病因,并很快配出对症的药剂。当时,郭迪诊所挂号费是两个银元,而在诊所边上德国餐厅里吃一顿饭,也不过一个银元。此外,郭迪还为沪上一些大户人家做儿童保健医生,其中有著名的大兴公司、永安公司老板的孩子。虽然家境贫寒的病人来求医,郭迪往往少收费乃至分文不取,但日子还是过得非常殷实,出门有自家的汽车,住的是花园洋房。
收入丰厚,事业蒸蒸日上,郭迪却主动放弃了这种安逸生活,选择了另一条更宽广的人生之路。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同德医学院三校合并,成立了上海第二医学院。新中国的医学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向他发出了召唤。郭迪几乎没有片刻犹豫,就毅然关掉诊所,从此变成了公家的医生,学院的教师。
收入锐减,车子卖掉了,从洋房搬到了平房,然而郭迪却一点不“当回事”,而是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实。“其实,在当时的上海乃至全国,像我这样放弃私人诊所加入公立医院,一点也不稀奇。我们大家心中都充满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理想。小诊所虽然也能治病救人,但钱挣得再多也是私利,而如果能让自己的医术惠及更多的孩子,这才是行医的根本意义。”
加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后,郭迪担起了重任———筹建儿科系。从选择院址、找实习基地,到成立各个教研室,郭迪四处奔波。终于,1955年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儿科系正式成立,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儿科系之一,由高镜朗任系主任,郭迪任副主任。1958年,儿科系又迁至新华医院。此后50年,郭迪在自己看病接诊的同时,和新华的同事们共培养了5000余名儿科医师,儿科医学菁英遍布全国各地,为促进我国儿童健康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赶超,古稀之年又出发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大地回春。郭迪又被委以重任,作为召集人主编了《小儿内科学》等一系列权威教材。然而,已经是德高望重的他,却觉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还没有开始。
从留学时开始接触儿童保健学的郭迪,一直秉承一个理念:儿童健康,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医学观念,运动、认知、语言、社交等心理、行为能力的发展,也是关键因素。而当时,我国儿科系的教学大多照搬前苏联模式,偏重治疗,忽视保健和预防,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次出国访问,目睹发达国家地区儿童保健学的飞速发展,让郭迪更加觉得时不我待:再不迎头赶上,旧中国的儿科医学发展远远落后的局面也许会重演!
古稀之年,再次出发。1977年,郭迪在国内综合医院中率先成立了儿童保健科,并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高级人才。他还引进了多种儿童行为发育和心理测验,组织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儿童智能发育测试全国合作课题的研究,完成了《儿童生长发育保健卡》的研制……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为我国发育和行为儿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营养不良一度是我国儿童中常见的疾病。在郭迪的领导下,新华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儿童锌营养研究,并发现营养不良的儿童中有70%血锌过低,用锌剂进行治疗有助于这部分儿童的体重增加和身高增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郭迪就预见到新兴工业的铅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危害。本着高度责任感,郭迪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同时指导弟子,通过扎实研究拿出了过硬的科学依据,为我国无铅汽油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上世纪90年代无铅汽油广泛使用后的追踪研究显示,我国儿童的血铅水平明显下降,铅中毒比例明显降低……
2005年,95岁高龄的郭迪率子女向新华医院捐赠10万元,作为“儿科人才培养基金”,用于资助优秀青年儿科医师出国培训。如今,郭老已经正式退休,但仍时时关心儿科保健学科的新发展,有空的话,仍要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读研究生论文。
郭老80多岁时,走路还是飞快,儿子都跟不上。90岁时,他独自到外地开会,不要学生或家人陪同。两年前,他还为上门求诊的孩子看病。如今,老人虽然已经很少出门,生活完全可以自理。
曾有多人问郭老的养生秘诀,他的儿子说,父亲很少吃补药,最多服用一些维生素和钙片。长寿而精力充沛的秘诀,不外乎家庭生活稳定美满,人生事业目标明确,更关键的是,“看淡身外之物”。
当年评选一级教授时,郭迪把自己名字从申报名单上划掉,也因此最终没有评上院士。但说起这个“遗憾”,郭老总是一笑,“不做院士就不做好了”。
智者乐,仁者寿,医者郭迪更拥有一颗澄澈童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