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背后的数字现代服务业税收占了三分之一
长宁区的经济“半年报”中,最“靓”的数据是地方财政收入完成进度:1-6月,全区财政收入完成80.09亿元,为全年确保目标的58.63%;其中区级财政收入完成34.34亿元,为全年确保目标的60.43%,位列中心城区第一位。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剖析其构成可以管窥经济结构的特点。长宁区上半年完成税收收入72.78亿元,同比增长1.3%,是唯一保持税收正增长的中心城区。其中,以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会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和文化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占了长宁税收的“三分天下”,并呈现不断“扩张”之势:今年上半年完成税收24.74亿元,占全区税收33.99%,比去年同期又高出0.9个百分点,成为经济金融危机之下长宁实现税收增长的“主引擎”。
“第一”背后的启示
对于第三产业比重业已达到86%的长宁区来说,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以及市场辐射力的扩大。2007年,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蓝图初现,区委、区政府敏锐地意识到,上海西部有可能诞生一个以“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为腹地的新的商务商业中心,而“服务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正是长宁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的动力之源。
机遇总垂青有准备的人。那一年,长宁区委、区政府设定了发展的新“刻度”:到2011年,现代服务业税收要占全区税收总量的45%。这个“45%”,确立了现代服务业在长宁的“第一支柱”地位,促使全区各级干部摸索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路径。眼下,经济金融危机恰如一张难度颇高的试卷,考查了长宁所做的“功课”。而在长宁的答卷中,比“第一”更令人关注的是它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之路。
第一步:从楼宇走向楼宇经济
集聚现代服务业企业,充足的写字楼是必须具备的硬件。2007年以来,长宁区坚持每年完成45万平方米左右的楼宇竣工量,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扩大留足物理空间。但楼宇不等于楼宇经济,楼宇出售或出租的收益也不等于楼宇经济的效益;区委书记卞百平认为,帮助入驻企业做大做强才是发展楼宇经济的关键。
对企业实行分类服务是长宁推动楼宇经济成型的重要手段。其中,170余家税收千万元以上的重量级企业是长宁党政领导班子“盯牢”的目标;产业对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区域企业服务分中心,则从“经纬”两条线服务现代服务业领域内近千家税收百万元以上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则强调规范性和便捷性,目前除“一门式”服务之外,长宁还率先启动了企业网上办事大厅。
这种分类服务,为政府与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对称提供了可能,不但有助于及时满足单个企业的需求,而且为区委、区政府解决共性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短短两年半,长宁区年税收亿元的楼宇已从6栋翻番到12栋。
第二步:从楼宇经济走向“楼群经济”
从地理空间来观察长宁的经济架构,虹桥涉外贸易中心的地位举足轻重:在长宁现代服务业提供的税收中,虹桥贡献了50%。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由于开发较早,这里的写字楼硬件眼下只能算乙级水平,但即使在深受经济金融危机影响的最近一年,虹桥仍然吸引了米其林、克莱斯勒、思科等重量级跨国公司的投资,而且在它们所入驻楼宇的附近,新增了一批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企业集群效应。
虹桥的魅力在于成熟的综合配套环境。卞百平告诉记者,古北社区的高端住宅群落和国际化文化环境,是大虹桥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这足以证明,要吸引企业“扎根”,关键在于写字楼集聚区域的综合环境,“如果说集聚工业企业离不开土地的‘集聚’,那么集聚现代服务业企业靠的就是人的集聚。区域综合环境的优化,就是吸引人、留住人的最优路径。政府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服务,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服务人的需求上。”
有着十余年招商经验的区商务委副主任王爱洁,以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印证综合环境的重要性:很多跨国公司在选址时都有一个员工打分环节,那些白领和金领,对交通、周边住宅、生活配套和文化设施的关注度,远大于写字楼办公环境。“曾经有家著名IT企业为降低商务成本而搬离了长宁,结果一半员工递交辞呈,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愿离开这个功能齐全的成熟区域。”
记者了解到,长宁目前正全面推进虹桥、临空、中山等“三大经济组团”的发展,而提升其区域综合环境正是重中之重:在新兴的临空经济园区,社区商业将是发展重点;针对延安路高架阻断虹桥与古北联系的问题,长宁区正积极协调、引导支持相关企业斥资亿元修建地下通道以作彻底解决;此外,提升长宁的文化氛围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心。
第三步:从“楼群经济”走向“功能区经济”
不久前,市商务委与长宁区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意欲联手将包括虹桥涉外贸易中心、临空经济园区等在内的“大虹桥”打造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主要承载区。此举无疑为长宁做“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服务者”铺设了一格关键的台阶,同时也对长宁提出了加快集聚现代服务业速度的要求。
“聚焦功能性项目,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虹桥主体功能区”成为一条新路。重点是围绕贸易要素进行集聚,吸引一批国际国内贸易、商务、商业龙头企业以及区域行业协会等向虹桥集聚,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在卞百平看来,它们的入驻,能够大幅提高产业的集聚程度,扩大区域内这一产业的市场辐射力,“长宁最为成功的先例是多媒体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这个最初投资1200万元建成的平台,仅仅在其入驻的多媒体产业园内便集聚了上百家多媒体企业,使这一栋楼一年的税收产出达到了5亿元”。
据了解,“大虹桥”将努力成为国际贸易组织、国际性商会组织、跨国公司、长三角及其他省市地区商会组织、行业协会、贸易公司等机构和企业的重要集聚地,以贸易决策中心、国际贸易规则咨询中心、内外贸易信息发布中心等七大平台的建设,带动长宁服务经济的新一轮升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