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新建的大型医院,设置了高大气派的门厅,还用了玻璃幕墙。投入使用后,大家发现玻璃幕墙虽然漂亮,可保温隔热性能比较差,冬天门厅里很冷,尽管有中央空调送暖,工作人员仍不得不加用电热器。这样一来,能耗自然大大上升。
从2002至2007年,沪上多家医院改建、迁建或新建,形成一轮热潮。但每幢新大楼启用之后,几乎都有能耗大增的“副作用”。根据对其中11家市级医疗机构能源使用情况的一项专门调查,2003年它们的总能耗比2002年增长20.95%,2005年比前一年增长48.66%,2006、2007年也均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以来,上海市级医院能源消耗快速上升的势头终于得到了遏制。因为过去3年,“节能减排”被确定为各家医院科室主任、院长绩效考核的硬指标,成了医院管理者关注思考的核心工作之一。
不求面子求实用求效率
如何让节约传统回归医院?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为此颇费苦心。作为政府投资医院的代表,他们从2007年至今共向15家市级医疗机构投资,启动节能项目。其中既有老医院的改造工程,也有新医院的完善工程,还有再生能源的利用。
可申康中心副主任诸葛立荣发现:打造“绿色医院”的难点,其实不在于钱,而在于医院管理者的心思———到底要办什么样子的公立医院?是好面子求豪华,还是讲效率讲实用?
回首2002至2007年的那一轮建设热潮,显然有不少地方值得反思。5年间,全市共立项28个医院的改建、迁建、新建项目。当时,大家对“旧貌换新颜”的热情超过了实用要求,一些医院在设计中引入国外概念,过分讲究建筑外观的视觉效果,追求大框架、大空间、大气派,结果造成很大的能源虚耗。医疗建筑,成了能耗最大的公共建筑之一。
3年前,当“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引起高度重视时,“实用医院”的理念被唤醒了。
新华医院去年委托专业部门,从9月开始对医院的地下供水管网系统进行全面检漏测查,找出了多个渗漏点。堵漏后,医院的月用水量由以往的9-10万吨降到6万吨左右。曙光医院聘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做了节能测试诊断,找到多个耗能点并着手改造,比如手术室拥有了独立的空调系统,不再与大楼中央空调24小时联动使用。市六医院尝试合同能源合作项目,几乎没有多花经费,完成了节能灯替换和空调系统改造。
如今,本市市级医院均已不再用煤,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每家医院各自都采取了节能措施。2008年起,医院能耗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与市六医院一起被授予2008年“上海市节能先进单位”称号的新华医院,今年1至6月水、电、煤支出又节省了近150万元。
重拾被淡忘的节约传统
“夏天穿长袖,冬天穿短袖。”这样的“怪”现象在医院里曾经司空见惯。
后勤部门为了满足医护人员的舒适感,惟恐空调开得不够足,结果当然是造成大量浪费。还有病人和家属的要求,这有时事关改善“医患关系”,但如果不计成本,就过了。
在新华医院,新建的住院病房都配备了单独的淋浴房,启用不久,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患者家属穿着拖鞋、拿着沐浴用品每天进出医院,“一人住院,全家洗澡”。
节约传统,这些年的确淡漠了,医疗机构也不例外。市六医院肿瘤科医生郭跃武记得,当年他当小医生的时候,老主任在教医疗技术的同时,从来不忘提醒后辈“学会做人”———离开房间要随手关灯,要节约用水、用纸,等等。但苦口婆心教导“节约”的老主任、老医师,近年来少了……医院里无人房间的灯光,有时通宵长明。
新华医院分管后勤的副院长陈睦说:“当节能减排开始在医院推行的时候,很多人不适应。”许多管理者内心的矛盾在于,如何既满足医疗一线的各种需求,又能节能。新华医院最终选定的做法有点“硬”:病房浴室刷卡控制,限时使用;开空调时一定要关门、关窗;员工浴室每天只开放2个半小时……“硬”政策果然引发了一些病人和员工的不满,但医院不为所动,坚持至今。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市六医院,后勤管理处处长陈梅说:“边坚持边宣传,坚持的时间越长,理解的人也就越多。”诸葛立荣则说:“不可否认,能耗增长有时的确能增加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舒适感、满意度,但这于节能之间,必须寻得一个平衡点。节能降耗将是上海医疗机构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要工作。”
今年,上海各家医院又设定了能耗下降2%的目标。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