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住在相邻区域的独居老人“找搭子”配对合住,再将富余的房屋出租,利用租金购买看护、家政等“一条龙”式的团队服务……这种在英国等发达国家流行的新型养老模式,如今已悄然面向上海老人推介。谁能想到,“幕后推手”竟是一名年仅23岁、学生物化学出身的“海归女”———杨磊。
想法很美好
杨磊告诉记者,自己在英国读书时,曾在当地的养老机构实习过近3年时间,有照料老人的经历,也学到许多养老服务理念。去年1月毕业回国时,恰好看到报纸上有关国家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的报道,便萌发了“试试看”的创业想法。
她的服务社今年2月正式“启航”。杨磊认为,这种在英国颇受欢迎的养老新模式,在日益老龄化、经济又较为发达的上海应该会有市场。“子女不可能一直陪在老人身边,今后老年人有富余房产的也不在少数,现在身边不少人不都憧憬着老了以后能和老朋友住在一起吗?”
推广有点难
由于目前“手下”只有6位管理人员和4名护理人员,也没有那么多资金大规模宣传,杨磊选择先在浦东新区小范围寄信的方式推广“伙伴聚家”理念。100多封信寄出去,有10多位老人或老人的家属报名登记,但真正有“配对”可能的却几乎为“零”。
首先,有兴趣报名的老人中,大部分都是“希望入住方”,少有愿意拿出自家住房提供合住的。其次,眼下仅有的这些报名者所处区域跨度较大,很难就近配对,不利于集中照料和子女探望。而老人对合住者的要求也是五花八门,有希望找“老乡”的,有强调生活习惯的……
对于推广的难度,杨磊已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毕竟一个新的概念要被人接受需要时间,而且无论是确定合住伙伴,还是正式开始合住,当中都牵涉到两个老人甚至两个家庭的协商磨合。”
路要继续走
对于创业者来说,比“理想”更紧要的是眼前的“生存”问题。为摆脱“贴老本”的局面,杨磊已开始积极拓展护理人员培训项目。今年4月,杨磊的服务社还接下了潍坊社区日托所委托管理的“订单”,从最初的6位老人到如今近20位老人,杨磊在他们身上尝试另一种“为老服务”:引入老年人康复运动等项目,每天工作人员都要在5本不同内容的本子上详细记录老人情况……
杨磊说,努力“活下来”的同时,最初“帮老人‘找搭子’”的想法始终没变。“我会尽最大努力,向更多老年人推广‘伙伴聚家’的理念,但如果最终还是行不通,我也会接受现实重新出发。”在杨磊看来,在老龄化日趋加快的今天,养老行业也要不断提高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人,她的小小服务社要做的就是“拾遗补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