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上海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沪援建都江堰建一周年—— "输血"打造废墟新城
2009-08-24

  7月28日,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建设工程开工一周年。记者来到都江堰,走访3个“最”特别的援建项目。这一次,我们不说

  辛苦,不夸成果,只是静下心,

  走近几位普通的都江堰市

  民,听他们讲讲这一年来

  生活的点滴变化。

  “护花使者”刘芳从打工到养花,日子越过越舒适

  都江堰市崇义镇海云村,上海援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2500平方米花卉温室大棚今年春天刚建成,层高超过6米,室内恒温26℃左右。

  温暖的午后,阳光从半透明棚顶倾泻而下,温柔抚慰棚内数千盆鲜花。

  花丛中,站立着38岁的海云村农民刘芳。她和另两名女工,身穿统一的蓝色工作服,负责照看这座温室大棚。“棚里有两类鲜花,仙客来和蝴蝶兰。”刘芳黝黑的脸上,笑容明朗,略带羞涩。

  刘芳家离温室大棚很近,步行只需5分钟。汶川大地震前,她在成都一家皮鞋厂打工;震后,转去一家防盗门厂。直到2个多月前,她主动跳槽,在家门口当起了“护花使者”。

  “平时工作很零碎,浇水,剪枯叶,亮花心……”刘芳小心翼翼地拨弄着一盆仙客来,说,“要经常浇水,但不能浇太多,保持湿润就行;长到一定阶段,花心容易被盖住,需要把花心亮出来,让花骨朵长得更鲜艳。”

  很难想象,2个多月前刚上班时,刘芳对花卉还一窍不通。从小到大,她家里没有种过一盆花。之所以做出全新选择,并非一时冲动。

  “孩子今年升初三,这儿离家近,我方便照顾家;有老师教我们养花技术,以后有机会,我想自己出去单干;工作稳定,相对轻松一些。”刘芳说,以前在厂里打工,收入虽然比现在稍高,但经常加班,太辛苦,而且学不到技术。现在朝九晚五,一天工作8小时;大棚环境也不错,成天与花为伴,“不冷不热,舒适得很。”

  刘芳家里原有5亩田,通过流转个人土地承包经营权,每年每亩可获益500公斤大米,在园区还有近万元的年收入。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一年来,她的日子正越过越舒适。

  工业园区负责人傅恩军期待产业对接,共建十万平方米厂房

  都江堰工业集中发展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傅恩军,是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最近几天,她正和一家国内大型特种纤维制造企业商谈合作。

  这家企业几年前入驻园区,以特种纤维生产为主。早在地震前,企业负责人就曾提议,希望把原料供应商和销售商撮合到一起,但苦于缺乏先进、完备的基础设施。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的开工,让这个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

  “等厂房明年建成后,计划辟出3万多平方米,打造一个特种纤维产业园。整合上下游,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不用再各自为阵。”傅恩军对标准化厂房期待已久,地震前就在寻找合作伙伴,年初,她和前来援建的上海张江集团一拍即合。

  “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统一按多用途设计,适合加工、研发、生产等多种功能,可以吸引多类企业。”厂房刚开工,傅恩军的思维已跳到更远方。“这10万平方米只是开头,下一步还会和张江集团等上海企业有更多合作。”

  在傅恩军看来,都江堰震后余生,好像大病一场。“首先需要输血救命,修路、建学校、医院、造大批安置房,都属于‘输血’工程;仅仅保命不够,要尽快康复,健康成长,必须从‘输血’转变为‘造血’。”

  她解释,城市发展要靠产业支撑,只有引进更多企业,加快产业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造血”。“上海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高,一些不适合发展的无污染产业,可以利用都江堰的资源优势,转移过来。”

  傅恩军最近正在和张江集团讨论下一步合作———在10多平方公里的园区里,重点打造2平方公里,发展成为都江堰的“小张江”。

  她介绍,都江堰盛产中药材,川芎、杜仲、黄柏、厚朴最出名,其中,川芎的药用有效成分居全国之首;“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名句早已闻名全国,都江堰旅游资源丰富。“在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等方面,我们和张江都有产业对接的可能。”

  最终受益的,是得到更多工作机会的灾区人民,和得到更多产业提升的都江堰市。

  菜农陈泽琴拿高科技武器,快乐种菜避风险

  在海云村和大桥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年初刚起步,已有几十个村民找到了新岗位。曾经,他们或散落在外打工,或埋头在家务农,如今重聚,在农业专家指导下,迈向新生活。

  50岁的陈泽琴是其中之一。在蔬菜塑料大棚里偶遇时,她正手拿一件高科技新武器,仔细研究———如烟盒大小,触摸屏占据大半空间,下面印着3个小字“农务通”。

  “这可是个宝贝,在田里有什么不明白的,只要问它,马上开处方,相当于一台小电脑。”陈泽琴咧着嘴,乐呵呵地点击屏幕说,“有农务、农技、农法3块内容。能学到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业法律法规。比如《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我以前就没听说过。往年碰到病虫害,就知道赶紧打农药,现在明白了,农药不能乱打。”

  来自上海的软件开发人员,为“农务通”增添了语音提示功能,设3种方言———普通话、四川话和上海话。图文并茂,还能听方言,亲切而有趣。

  农学院科班出身的园区管理人员张文波,定期培训农民农业知识。他介绍,农村地域广,农作物种类多,农业信息服务困难。“有‘农务通’帮忙,用什么种子、施多少肥,农民能随时查询;蔬菜上市时,还能了解市场行情、产品收购等信息,销售难度大大降低。”

  陈泽琴所在的孙桥海云蔬菜合作社,不久前刚成立。由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提供土地设施、技术服务和生产资金,合作社只需出人力,组织农民生产,再按收益分红。

  一年前,陈泽琴在家务农,只种过水稻和玉米,收成好时,勉强能维持家庭生活;如今,在蔬菜合作社里,她几乎不需要投入成本,既规避风险,又能学到农业知识。快乐种菜之余,陈泽琴心中还有更大梦想———学好蔬菜种植技术,和更多乡亲分享,让村里的日子越过越好。

  小学女教师杨洋做梦也想不到,美丽校舍山区重现

  7月30日上午9时,一群贵宾穿过收尾中的虹口小学建筑工地,第一次走进新校舍。他们是教师代表,受上海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公司建设者的邀请,提前感受“新家”的魅力。

  然而,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语文教师杨洋和刘康琴却丝毫没有“贵宾”的模样———刚走进新校舍,她们便和所有老师一起,迫不及待地拿起扫帚,卷起衣袖,低头、弯腰,劳动起来。

  为了清理少量残留的建筑垃圾,打扮入时的“80后”姑娘杨洋毫不犹豫地扔掉扫帚,蹲下身,直接伸出白皙的双手,把垃圾“扫”到一堆,再一把一把抓进垃圾袋。直到教室里新铺的地砖上一尘不染,她才有空拍一拍灰不溜秋的手心,理一理凌乱的长发。

  “真的好像做梦一样。不对,我教了近10年书,连做梦也没想到过,有一天会在这么美丽的学校上课。”杨洋话音刚落,教龄长达30年的刘康琴连连点头,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实在太漂亮了,谢谢上海的建设者,送给我们一份这么珍贵的礼物。”

  数学老师郭正祥显然对数字更敏感,“原来的教学楼约2000平方米,现在扩展到了6160平方米,还有专门的师生宿舍楼。”他介绍,由于山路崎岖,学校近300名学生中,有100多人住板房宿舍,“许多孩子都迫不及待地问我,哪天搬新家。”

  走进新教室,杨洋感慨良多。“50多平方米的面积,比以前大多了;8盏日光灯,都有高科技的保护视力功能;我最喜欢教室角落的细节,专门砌出一个垃圾角,既相对封闭,又能开窗通风,我在上海都很少见到。”

  去年底,杨洋代表虹口小学来到上海,交流学习近4个月。在遥远的黄浦江畔,她见到了硬件软件设施都堪称一流的学校。如今,美景重现,就在山区,在家门口。

  【背景链接】

  上海援建项目中的三个“最”

  ●规模最大的政府援建农业项目:都江堰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震后,都江堰农业生产体系遭严重破坏。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与上海对口援建指挥部共同提出,建设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项目。涉及全市11个乡镇,19万农村人口受益,约占全市农村人口的44%。

  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10万亩现代农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园区总经理柯建国介绍,首期占地500亩,今年1月18日开工,投资3100万元,由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整体承建。包括工业化食用菌生产、优质种苗繁育、花卉苗木展示销售、农产品物流加工、水稻生态种养、优质蔬菜试验示范等多个项目。●规模最大的企业援建工业项目:

  都江堰工业集中发展区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

  今年6月28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置业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援建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在都江堰工业集中发展区开建。该项目将成为上海援建都江堰的标志性“造血”工程,有助于推动都江堰未来的产业布局和规划。

  张江集团希望借助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帮助都江堰引进新的产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此基础上,计划开发12万平方米绿色人居社区,改善灾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最偏远的政府援建学校项目:

  虹口小学原址重建虹口乡,距离都江堰市区约40公里,是全市受灾最重的乡镇之一。在上海援建都江堰的23所学校中,原址重建的虹口小学最偏远。20多天后,新学期即将开学,焕然一新的虹口小学会准时交付使用。

  建设者为了让山区孩子早日搬入新校舍,克服山体滑坡、供电不足、建材运输困难、施工条件艰苦等一系列困难,针对山区工程特点,制定特殊措施,奋力拼搏,终于确保“都江堰最偏远的学校”按计划建成。 tujian.or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沪援建都江堰建一周年—— "输血"打造废
    ·莲香池水黑又脏 长宁市容局表示将加大保
    ·2号线天花板破损管道裸露 地铁公司表示即
    ·拆除遮阳篷室内温度高 街道听取意见改进
    · "亲和源"老年公寓"管家式"服务受老人
    ·沪嘉高速封闭多天 相关部门提醒可绕行A30公
    ·谨防混淆办学主体借名牌大学名义招生
    ·8日起部分公交线路临时调整
    ·公交224路开出老人专车
    ·上海"慈善之星"今7日起推荐 市民可提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