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嘉浜路上的均瑶广场有两层楼面是上海律协的办公场所。30年来,律协搬了好几次家,每一次搬家,都带来一次质的飞跃。
律协最早是租房工作。“1982年至1984年底,律协暂租于中山南二路969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国防科委华东协作站03招待所内。”律协元老王文正说,“那个时候,‘03招待所’一度成为律协的代名词。1992年律协搬到当时属于虹桥乡某大队界内的中山西路吴中路的律师会堂。”虽然地处偏远,但有了自己固定的“家”,着实令人欣喜。上海律协在全国同行中,成了第一批从“租房子”转变到“买房子”的成员。当时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好几个办公室分散在不同层面,共用一门电话。最初的文稿由蓝笔写、红笔改,一次次笔写手抄,是当时的文字处理方式,文稿既成,工作人员往往双手染黑。当时,对于大部分律师而言,携带面包,挤乘公交车赶往法院、看守所及法律顾问处等地是家常便饭。小字辈数人同去律师事务所联系工作时,骑自行车排成车队,按图索骥,其阵势蔚为壮观。
上海市律协如今拥有与现代化大都市相匹配的自主产权楼,标志着上海律师业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标志着市律师协会的行业管理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